花香蜜甜的日子

顏桂海

2021年02月27日09:0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人民日報》2021年02月27日第08版截圖

圖為梧州市黃村鎮風光。顏桂海攝

春日暖陽照耀著南方大地,藍天白雲下的峰巒,依然青綠。在廣西梧州市蒙山縣黃村鎮的一片鴨腳木樹林下,有一位年輕人,正頭戴紗罩帽,行走在蜂箱間。

他是養蜂人彭鑫,在這裡養有一百多箱蜜蜂。

彭鑫蹲下來打開蜂箱蓋子,順手用手指沾了一下蜂蜜,舔了一口——嗯,好甜!他自個兒笑了。

這些飛進飛出的蜜蜂,在彭鑫眼中就是他的寶貝,也是讓他日子變甜的伙伴。

彭鑫出生時,家境就很困難。父母用“三個金”的“鑫”給他起名,正包含著對富裕生活的渴盼。

但貧窮一直籠罩著彭鑫一家。不得已,彭鑫一歲時就被送到桂林市農村的舅舅家寄養,直到九歲才被接回讀小學一年級。

那時的彭鑫,無法想象自己能過上甜蜜、富足的生活。

2015年深秋,扶貧工作組進村,當時彭鑫所在的六埠村被列為貧困村,全村人口一千三百七十人,其中有建檔立卡貧困戶一百一十二戶。

六埠村自古就有養蜂的傳統,只是養蜂技術落后,一戶人家一般隻養兩三箱,頂多也不過五箱,所以一直賺不到多少錢。扶貧工作組經過走訪調研,認為養蜂是助力村子脫貧的好產業,積極引導大家重振養蜂事業,鼓勵大家用養蜂開出一條脫貧致富的道路。

但當時彭鑫想,這麼多年來養蜂都賺不到什麼錢,如今就能行?還不如去外面打工來錢快。

2016年春節后,他真的在廣州找了一家模具廠打工,月薪三千多元。本來以為這樣下去可以存點錢了,不承想半年后,老母親突然病倒,她托人打來電話,叫彭鑫速速回家照顧。沒辦法,彭鑫隻好連夜搭班車趕回老家。

經過此事,彭鑫意識到在外打工雖然掙錢多些,但顧及不了家庭,更沒法照顧生活不便的母親。況且每年他都要回家春插、夏收、夏種、秋收,回來一次就要干半個多月。經年累月地兩頭奔波,也不是長久之計。能不能在盡孝和賺錢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呢?

彭鑫正在左右為難,這天,鄰居龍偉林來了。兩人一聊天,彭鑫才知道,現在鄉親們養蜂也賺錢呢!而且,優質蜂蜜價格挺好的,冬蜜每公斤可賣到上百元,很搶手。

彭鑫心動了。

養蜂嗎?養蜂吧!蜂蜜賺錢哦。

真要養蜂,彭鑫心裡還是有些猶豫。小的時候,他懷著好奇心,模仿著別人打開蜂箱,想掏點蜜吃,結果被幾隻蜜蜂狠狠地蜇了幾下,又痛又痒,臉腫得很高。那火辣辣的痛,讓他再也不敢招惹蜜蜂,更別說養蜂了。但看村民們靠養蜂賺了錢,他也著實心痒痒,想邁出一步試試看。

他與蜜蜂的緣分,源於那窩神秘的“自來蜂”。

那天中午,彭鑫干完農活回到家,忽然發現瓦屋的舊衣櫃裡有蜜蜂飛進飛出。他又驚又喜,又有點害怕,鼓起勇氣打開櫃門,竟然是一窩不知從哪裡飛來、生氣十足的蜜蜂!它們聚集成一團,蜂翅在不停地顫動。

他連忙叫來龍偉林幫忙,兩人戴上紗罩帽,小心翼翼把蜜蜂哄進蜂箱。這群蜂是中華蜜蜂。這種蜂釀造的蜜,味道甜潤,口感綿軟細膩,爽口柔和,余味清香悠久。

彭鑫的養蜂生涯就這樣有些突然地開始了。最初的時候,彭鑫還是有點害怕蜜蜂,龍偉林就手把手教他如何開箱觀察蜂情、如何調整蜂框間距離等技術要領。彭鑫畢竟是年輕人,悟性很好,隻要別人講過的,練過一遍,就能熟記在心。

日子久了,彭鑫逐漸由“怕”蜂變為“愛”蜂,蜂群在他的照看下越發壯大。可惜,一個多月后,他到鎮上趕集,放在家裡的蜂箱突然飛出很多蜂來,在空中嗡嗡作響。留在家裡的母親發現了,意識到這是蜜蜂該分窩了,但又不知道如何應對。慌亂間,她提來一桶水潑向空中飛翔的蜜蜂群——她以為可以用水粘住蜜蜂的翅膀,不讓它們飛走。但蜜蜂飛得高,母親力氣小,根本潑不到,隻能眼睜睜地看著分窩出來的蜜蜂飛走了。

后來,余下的半箱蜜蜂不知什麼原因,也“舉家”跑掉了,隻剩下彭鑫對著空蜂箱“望箱興嘆”。

一場辛苦換來一場空,但這次彭鑫沒有氣餒,他指著空蜂箱堅定地說:“我還要再養!”

彭鑫打聽到,如果養十群以上的蜜蜂,每年還可以領到政府發放的產業扶貧補貼。彭鑫想:那就養十群以上!但本錢從哪出呢?彭鑫腦子裡靈光一閃:申請扶貧貸款!政府出台了貧困戶可享受每戶五萬元貼息扶貧貸款發展養蜂產業的政策,這不是正適合自己嗎?

彭鑫現在想起來,還為當年自己的決定而高興:這一步走對了!

2016年夏,他借了五萬元扶貧小額貼息貸款,購買了五十多箱蜜蜂以及相關設備。

五萬元在當時當地是個大數目,村裡人敢一下借這麼多的人沒有幾個。村裡有人議論,有人不看好。彭鑫暗下決心:這一次,一定要成功。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這就是彭鑫所在的小山村,春有龍眼樹、黃皮樹等開花﹔夏有各類野花盛放﹔秋來了,有桂花、菊花等﹔冬天枇杷樹、鴨腳木、山蒼樹等吐出花蕊。一年四季鳥語花香,大自然的美好環境,成了蜜蜂們生活的樂園。

五十多箱蜜蜂被運到彭鑫家放養。蜜蜂們在他家的瓦房頂上盤桓,“踩點”蜜源之后,就熱熱鬧鬧地出去採蜜了。一群群蜜蜂聚集在香氣四溢的花叢裡,盡情吮吸著大自然的精華。但這些小蜜蜂又“調皮”得很,有的蜂群在彭鑫開箱觀察時蜇他,弄得他身上腫痒不斷﹔還有個別蜂群“離家出走”,飛到附近山上的鬆樹林裡另筑新窩。

面對這些調皮的蜜蜂,彭鑫有足夠的耐心。他忍著被蜇傷的腫痛,日復一日精心觀察護理著每一箱蜜蜂,防螞蟻,捉蟑螂,防蜜蜂的天敵。隆冬時節,他怕蜜蜂受凍,每天晚上把蜂箱孔口堵小,用舊衣服包裹蜂箱進行保暖。漸漸地,這些小精靈也開始親近彭鑫了。

養蜂,要講究技術。彭鑫如飢似渴地向有經驗的養蜂戶請教。從選育優良蜂種、防治蜜蜂病虫害,到如何合理利用蜜源植物資源、合理利用蜜蜂的授粉能力等,每一項技術他都力求掌握。有時光是觀察別人養蜂,他就能看上很長時間。通過對村民養蜂的觀察學習,他的養蜂技術不斷進步。他還主動報名參加了縣裡舉辦的養蜂技術培訓班。

彭鑫的家裡處處留下了養蜂的痕跡。瓦房的天棚可置放蜂箱,牛欄旁邊的屋檐下也可放蜂箱。隨著他養的蜜蜂越來越多,村頭的大樹樹根,甚至是山上的石洞岩洞,也都放上了蜂箱。

這些特色產業,成了精准幫扶的重頭戲。政府部門注重引導養蜂的貧困戶進行規模養殖,從事蜂蜜深加工的公司也大量收購蜂蜜,逐漸打消了貧困戶的顧慮。

在當地,越來越多像彭鑫這樣的貧困戶,加入到養蜂增收致富的行列。

彭鑫不甘囿於家鄉六埠村的山水。本村雖然花種豐富,但盛夏、初秋季節,花量少,蜜源不足。為了能收獲更多的蜂蜜,他租汽車帶上他的蜜蜂,周游在蜜源豐富的兩廣地區“追花逐蜜”。哪裡花多花盛,就把蜂放到哪裡,就地安營扎寨。一頂簡陋的帳篷,一床簡單的鋪蓋,一台搖蜜機,十多隻裝蜜用的塑料罐,便成了他的全部家當,以流動的山村為家,常年奔波於廣東和廣西的很多地方。

養蜂,讓彭鑫找到了生活的希望。

勤快飛翔的蜜蜂為他爭了一口氣。2017年,他家僅是蜂蜜收入就達到六萬多元,這穩定的收入成了他脫貧的堅實基礎。不久,他利用國家出台的貧困戶危房改造政策,建起了一幢嶄新的房子。當年年底,彭鑫家宣告脫貧。

養蜂,可實現持續性增收,甜蜜產業有力鞏固拓展了脫貧成果。2018年到2020年,連續三年,彭鑫家的蜂蜜年收入都超過了十萬元。在他這樣的養蜂戶助推之下,當地的蜂蜜產業也得到穩步發展。目前,梧州市蜂產業帶動一千四百多戶貧困戶。全市農村養蜂專業戶達到三千多戶,從業人員六千五百多人。

帶著蜂群“追花逐蜜”的養蜂戶們,過上了甜蜜的生活……

《 人民日報 》( 2021年02月27日 第 08 版)

(責編:陳麗冰、李敏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