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在元宵節當天,南寧市內各大博物館、圖書館結合元宵節傳統文化習俗,推出了親子手工、元宵節文化解讀、古詩詞賞析等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元宵節活動,與大家一同度過中國春節年俗中的重要節令。
當天下午,在南寧博物館一樓大廳,6歲的軒軒正和媽媽李女士一起制作元宵宮燈。李女士負責看說明、遞材料,軒軒則擔當“小工匠”。看著花燈漸漸成形,軒軒不禁露出驕傲的神情。“春節期間我們已經來博物館看了牛文物聯展,小朋友對古代文物很好奇。”李女士說,博物館裡過節挺有氛圍的,還能增強孩子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
說到元宵節,必不可少的活動就是猜燈謎。廣西民族博物館特別推出“趣猜燈謎贏好禮”“民族萌娃消消樂”和“記憶碎片——文物拼圖”三大“指尖文物”手機游戲,參與者均有機會獲得花山系列真絲絲巾、12世居民族萌娃擺件等該館研發的文創禮品。
南寧市少兒圖書館則為小讀者們准備了腦力大挑戰,邀請大家一同參與“正月十五‘宵宵’樂”樂猜燈謎活動,此外還帶來了“穿越三千年文化,五百步長街謎花紅”線上花燈展,向大家推薦走馬燈、龍燈、宮燈等傳統花燈的制作技藝和文化內涵,讓大家足不出戶也能賞燈、游燈展。
元宵節作為喜慶熱鬧的春節之尾,是中國年的“壓軸戲”,那麼古人又是如何度過元宵節的?廣西博物館通過微信公眾號推出“詩詞裡的元宵節”,帶領大家穿越至隋、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感受古時元宵節的歡樂情景。
例如,唐代李商隱《觀燈樂行》,記錄了唐代元宵節“玩燈”習俗,民間藝人或表演各種奇術異能,或載歌載舞﹔宋代辛棄疾《青玉案·元夕》描寫了青年男女趁著元宵觀燈的機會,約會心上人的場景﹔明代唐寅《鬧元宵》取材於鄉村,展現了燈月映照下鄉村女子青春煥發、喜氣洋洋、盡情歡笑的美好時刻。
為了讓大家更加了解古人的習俗和文化,廣西博物館還以“館長說寶”微視頻的方式,晒出兩件館藏國寶——扶桑樹形銅燈和羽紋銅鳳燈。其中羽紋銅鳳燈造型獨特,並採用了漢代分鑄法,鳳鳥頸部由兩套管銜接,可自由轉動和拆卸。最為精妙的是,每當點燃燈盞中的蠟燭,煙灰經燈罩納入頸管,再由頸管導入腹腔,最后融入水中,可謂漢代首創的“環保燈”,令人嘆為觀止。(記者陳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