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光”產業讓源江風光獨好

2021年02月10日08:55  來源:人民網-廣西頻道
 

霧凇冰瀑的奇觀吸引眾多游客到源江。周玉祝攝

源江周家園村。興安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興安源江風力發電站。興安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一架架“大風車”高聳入雲,村裡的民居小樓錯落有致,四季輪換別樣美景,游客慕名紛至沓來……走進桂林市興安縣興安鎮源江村,目光所及之處一派美好的鄉村景致。

“這段時間的客人都是來看雪景和風車的,多的時候一天我這裡都有七八桌。”源江村村民楊倫福在該村位於大垇的地方建起了一家農家樂,游客盈門讓他樂得合不攏嘴。等到了春天,他的農家樂就又變成了一片花花世界,那時,客人會更多。

今年50歲的楊倫福培育了一個佔地30多畝的花卉園,種有映山紅、杜鵑花、桃花、格桑花……在花卉園裡他搞起了農家樂。“游客最多的時候一天收入可達上千元,日子是越過越好了!”楊倫福笑呵呵地說。

楊倫福所在的源江村幾年前還戴著“窮帽子”。近年來,通過整合資源,源江村打造“風電產業+蔬果產業+農旅結合”的綠色發展模式,實現了產業發展、集體增收、群眾脫貧的目標。2019年,全村實現人均收入1.5萬元,村級集體經濟增收10萬元。往日無人問津的窮壤山溝,變成了群眾安居樂業的“世外桃源”,也成為網紅打卡聖地。

原來,源江村四周群山高聳,造就了它獨特的自然氣候。高聳入雲的山峰,斧劈刀削般的峽谷,茂密的原生態植被,以及隨處可見的瀑布、水流及草甸等自然景觀,讓源江村擁有了旅游開發的先天條件。但高山曾經也成為阻礙源江經濟社會發展的“五行山”,因交通不便等原因,經濟發展緩慢,源江被列為 “十三五”時期自治區級貧困村。

2011年前后,興安縣引進風電項目,一架架巨大的風車矗立在村子周邊的山頂上,光源江村委周邊就有近300架。風電企業很多基礎設施、路政設施的工程施工、維修都需要人工完成。對此,源江村“兩委”制定為風電企業進行勞務輸出的長遠務工計劃,適時組織培訓村民,符合條件可以上崗務工,讓村民在家門口也有穩定的收入。

隨著綠色風能發電項目的縱深推進,源江村境內的大風車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觀光,徒步、騎行的驢友絡繹不絕。在山巔風車嗡嗡嗡地轉,村民在山間勞作,構成一幅和諧的現代鄉村風光圖。為此,興安鎮創新綠色發展思路,鼓勵源江村群眾依托大風車等旅游資源優勢開辦農家樂,發展中藥材、蔬菜種植,讓游客有玩有吃,回程帶上土特產。2016年,吃上了“旅游飯”的源江村因此摘掉“貧困帽”。

2018年,源江村入股風電企業,每年村集體可分紅2萬元。加上其他產業收入,全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9萬余元。由旅游帶動起來的4家農家樂,年創收近60萬元,源江村實現了從貧困村到新型旅游地的轉變。

風電項目的進駐、旅游產業的發展帶動也吸引了不少投資者落戶源江。廣東的一家公司來村裡租地種起了高山蔬菜:高品質的甜心菜、芥藍、迷你小冬瓜、荷蘭豆、香菜、西蘭花、荷包豆等,源源不斷售賣到桂林市區及廣東等地。村民除了收取土地租金,還可以進公司務工種菜掙工錢,一年下來,每畝土地的收入有六七千塊錢。

如今到源江,春看遍野杜鵑花,夏游避暑大峽谷,秋觀風車悠悠轉,冬看霧凇冰瀑,源江村成為四季有美景的優質生態旅游勝地。村裡還建起了源江旅游服務中心,引導和扶持村民大力發展農家樂和民宿,為游客提供住宿、餐飲、休閑、娛樂等一系列優質服務。開發農村生態旅游帶給村民的不僅是餐飲、住宿和導游的收益,還進一步促進了生態農業的發展,村民們自己種的特色農產品也賣出了好價錢。

“我們還將繼續以高山蔬果種植和高山雪景為賣點,打造‘醉美天上源江·風車之歌飛揚’旅游品牌,建設廣西五星級鄉村旅游示范區和國家級生態旅游示范基地。”源江村黨支部書記侯文介紹說,下一步將以“風光”產業繼續帶領村民走好以產業、旅游謀發展的小康之路。(周玉祝)

(責編:周雨樂、黃昱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