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地礦局:破局有為 為“十四五”發展開好局

2021年02月04日16:12  來源:人民網-廣西頻道
 

2020年廣西地礦局克服疫情的不利影響,以地勘經濟的逆勢增長勢頭,圓滿完成“十三五”收官之戰,同時以深謀遠慮之勢謀劃“十四五”規劃,擘畫未來五年乃至更長時期地勘經濟的發展藍圖。

廣西地質隊員在上思縣開展石灰岩找礦活動。蘇世峰攝

破局有為:克服疫情不利影響實現中速增長

2020年,面對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如何破局?廣西地礦局臨危不亂,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復工復產,以能快就不要慢的勢頭狠抓發展,實現了地勘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全局實現總收入45.03億元,同比增長4.20%,圓滿完成年初目標任務。

要消除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急需發揮地質找礦主業和大項目的“壓艙石”作用。

2020年地質找礦提交大型、中型礦產地各3處,新增礦產資源儲量:錳礦279.28萬噸、鋁土礦534.68萬噸、鉛鋅20.21萬噸、稀土34.39萬噸。同時大項目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收入超億元的有8個單位,中標合同金額過億元的有7個單位,其中地建集團總造價9.1億元的來賓市和扶綏縣兩個旱改水項目,已實現3.92億元收入。

要實現逆流而上,沒有“新引擎”帶來的“新動力”,就不能破浪前行。

“廣西多元構造演化與陸內成礦系統等研究取得重要成果,人才小高地建設穩步推進,開展沉積鋁土礦、頁岩氣、新型鋰礦取得重要新進展。”廣西地礦局有關負責人介紹,2020年該局緊緊抓住地質科技創新這個核心,獲得廣西科學技術獎1項、中國有色金屬地質找礦成果獎8項、全國測繪工程獎銅獎1項、軟件著作權1項,新獲批工程研究中心1個、廣西科技基地和人才專項2項。

布局有謀:實施“5973”工程抓重點帶動全局

2020年廣西地礦局在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發展的同時,抓好“十四五”地質勘查、鈾礦地質勘查、境外地質勘查、技術裝備發展、產業發展、人才發展和信息化建設的七個子規劃,匯聚眾智提出“十四五”期間主要工作思路,即實施“5973”工程:

實施5大行動工程。即突出找礦突破、“大地質”服務、海洋地質調查、核地質勘查和地礦工作“走出去”等5大行動。

實施9大項目工程。即著力推進戰略性礦產勘查、清潔能源勘查評價、地質災害調查評價與防治、重大工程綜合地質調查、放射性核素輻射環境現狀調查與評價、海洋資源環境綜合地質調查、實物地質資料庫建設、中國—東盟礦業產業園建設、東盟地區地質礦產勘查開發等9大示范項目,並爭取納入國家或自治區“十四五”規劃盤子。

強化7大保障工程。即人才、經費、經營性資產承接平台建設(推動地礦集團組建運行)、裝備、信息化、民生和黨建等7大保障。

實現3大目標。即實現“新發現大中型礦產地20∼25處、經營收入年均增長6.5%以上、地勘隊伍和諧穩定”3大目標。

開局有力:提出增長8%的目標,為“十四五”起好步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如何在開局之年起好步?廣西地礦局提出2021年經營收入增長8%目標,突出地質找礦的“頭部效應”,提高資源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加強戰略性關鍵礦產勘查。開展廣西礦產資源國情調查﹔開展重要金屬、非金屬礦產勘查及調查評價﹔積極推進清潔能源礦產調查評價。

加強地質科技創新。加強地質找礦新理論新方法研究,為找礦突破提供理論技術支撐﹔加強地質找礦成果應用轉化研究﹔推進創新平台建設和創新團隊培養。

加強核地質工作。抓好鈾礦地質勘查項目的實施﹔提升核地質技術服務和支撐社會經濟發展的能力﹔加強對核設施的管理。

加強海洋地質工作。開展海洋資源環境地質調查,加強海洋地質技術支撐。

加強對外經濟合作。加強與柬埔寨國家地質合作﹔加強與東盟其他國家合作﹔抓好境外項目組織實施﹔加強東盟信息服務平台建設。

廣西地礦局主要領導表示,要發揚為民服務孺子牛、創新發展拓荒牛、艱苦奮斗老黃牛的精神,為“十四五”發展開好局。(蘇世峰)

(責編:沈泉池、黃昱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