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西林縣古障鎮周洞村,隻見山坡上、田野裡到處種滿了茶葉和沙糖桔果樹,群眾在田間地頭忙碌著。“周洞村的土地,平的地方種有柑橘,陡的地方種有茶葉,我們群眾能過上幸福生活,主要是依靠黨的好政策和這金山銀山。”周洞村支書、主任王志榮介紹該村產業發展情況。
“周洞”,壯語音譯過來大概意思是“河上游的田野”,然而這樣“魚米之鄉”的優越環境卻沒能讓周洞村在脫貧攻堅戰中帶頭領跑,反而頂著深度貧困村、軟弱渙散黨組織的帽子。但種植茶葉多年的周洞人,不僅茶葉種得好,也深諳品茶的道理——苦盡甘來。近年來,通過強化班子建設、發展柑橘產業等措施,2019年底周洞村全村實現脫貧摘帽,截止到2020年11月底,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44戶624人已順利脫貧,如今的周洞村班子建強了、產業興旺了、群眾致富了。
從“軟弱渙散”到“星級組織”,筑牢脫貧攻堅戰斗堡壘
2017年換屆前,周洞村因黨支部帶頭作用不發揮、班子不團結和“不辦事”等原因被列為軟弱渙散黨組織。在鎮黨委的領導和支持下,周洞村以2017年村“兩委”換屆選舉為契機,結合實施的“頭雁提升”工程,逐一分析研判村“兩委”班子及成員履職情況,及時調整村“兩委”班子,培養退伍軍人王志榮選任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實現了“一肩挑”。同時,選優配強其他“兩委”班子成員,班子戰斗力得到明顯的提升。
2018年3月,針對周洞村班子軟弱渙散等“軟件”問題以及基層工作困難大、矛盾多,特別是集體經濟薄弱等“硬件”問題,縣委向周洞村選派了縣森林公安局干警韋學忠同志擔任貧困村第一書記。
“作為縣森林公安局王子山派出所的干警,對位於王子山自然保護區內的周洞村,基本情況我還是比較熟悉的,開展工作也是得心應手。”周洞村第一書記韋學忠說。
在鎮黨委的領導和指導下,韋學忠緊緊依靠村黨組織,從周洞村實際出發,抓住班子建設、基礎薄弱等短板,深入全村7個自然屯開展調研,帶領村“兩委”成員扎實開展工作,解決了周洞村“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
經過共同努力,周洞村黨總支部2019年榮獲自治區黨委組織部授予三星級黨組織稱號、被百色市委評為鄉風文明紅旗村和產業興旺紅旗村。
2021年1月,周洞村順利完成村“兩委”換屆選舉工作,實現了黨總支部書記、村民委員會主任“一肩挑”。該村支書、主任王志榮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將繼續當好黨員干部的排頭兵,與新的‘兩委’班子一起創先爭優,共同抓好各項工作,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帶領廣大群眾共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
從“苦澀茶葉”到“甜蜜柑橘”,鼓起貧困群眾的錢包
周洞村群眾勤勞肯干,早上六、七點起床煮好早餐,然后打包午餐上山,直到晚上六、七點才回到家,常年如此,周而復始。而這樣的勞作傳統其實是與周洞村的產業結構息息相關。
幾十年來,周洞村群眾的主要收入來源是茶葉和油桐果。自開展扶貧工作以來,該村貧困群眾不等不靠,積極發展茶葉和沙糖桔等多元化產業。目前,周洞村茶葉種植面積達2300多畝,沙糖桔種植面積達3000多畝,幾乎每家每戶都種有茶葉和沙糖桔。每年4月至11月群眾忙著上山採茶,12月至次年3月則忙著在田間地頭賣果,全年收入無縫銜接。
為長期鞏固脫貧成效,周洞村“兩委”、駐村工作隊鼓勵貧困群眾發展新產業,充分發揮以獎代補政策,全村14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中,除全家勞動力均長期外出務工的5戶貧困戶外,特色產業覆蓋率達到96.5%,2020年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年人均純收入達到8000余元。
此外,周洞村還大力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2019年工作隊和村“兩委”商討后,決定與者黑村聯合購買位於周洞村沖子屯的45畝沙糖桔園作為村集體經濟產業園,2020年產業園收入4萬元,進入盛產期后,預計產量10萬斤以上,預計產值15萬元以上,每村預計收入7.5萬元。2020年周洞村決定擴大集體經濟發展,經多方了解后,村裡決定入股古障鎮黃果園黃牛養殖項目,並於年底獲得分紅3萬元,帶動貧困戶共同致富。
從“深度貧困”到“脫貧摘帽”,一個也不落下
“趕上了這幾年的好政策,讓村裡各方面條件越來越好,大家吃得好、住得好,日子越過越紅火,感謝黨和政府的扶貧好政策!”周洞村新寨屯2017年脫貧戶王志新說。
周洞村下轄周洞屯、沖子屯、新寨屯、上新寨屯、炮台屯、黃潭屯和達肯屯7個自然屯,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44戶624人。自開展扶貧工作以來,周洞村在古障鎮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認真貫徹執行各項惠民政策,著力解決群眾最急、最憂、最盼的問題,讓貧困群眾從思想上、行動上脫真貧,真脫貧。
破除等靠要,重拾致富心。扶貧工作開展五年多以來,周洞村的廣大貧困群眾依靠自己的雙手,搭乘“扶貧專列”逐步過上了富裕生活,但仍有部分貧困群眾原地踏步,“等靠要”思想較為嚴重。為拔掉思想上的“窮根”,周洞村工作隊及村“兩委”多次入戶做貧困群眾的思想工作,詳細了解他們的困難,動員其發展新產業、鼓勵外出務工並落實相關的幫扶政策等,一步一步地幫助他們重拾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決心,確保跟上脫貧奔康大部隊。
改善基礎設施,提升獲得感。“要致富先修路”,周洞村充分利用各項扶貧專項資金建設生產道路,現在各小組的生產道路由過去晴通雨阻的泥巴路變成了水泥硬化路、砂石路。據了解,2018年以來共建設了6條生產道路,便民橋5座,307戶1375人受益,群眾生產生活出行難得到了解決,有效帶動了產業發展,推動群眾脫貧致富。(韋素雪 黃泰銀 農小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