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時代感恩曲 歌頌奮斗正能量

——第22屆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大地飛歌·2020”晚會在廣播電視、網絡和新媒體播出

2020年11月29日11:09  
 

大地飛歌,把美好唱給世界。樂滿綠城,把美好唱給生活。

這是一場為美好歌唱的盛會,一場在“雲”端呈現的“文化饕餮”。第22屆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大地飛歌·2020”晚會於11月28日起在廣播電視、網絡和新媒體播出。全國各族兄弟姐妹共同唱出為美好生活奮斗的正能量,唱出不斷提升的幸福感,唱出“一帶一路”的文化交流,唱出熔鑄於心的家國情懷。

據悉,晚會以“為美好歌唱”為主題,現場不組織觀眾、採取錄制播出的方式進行,廣大觀眾朋友通過廣播電視、網站或登錄手機客戶端在線收聽收看晚會的精彩盛況,獲得全新的審美體驗和藝術享受。

踏歌起舞奔向幸福

踏歌起舞,向著幸福。乘風破浪,向著未來。

近年來,壯鄉兒女堅定文化自信,用優秀的文藝作品展現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文藝事業呈現出生機勃勃的大好局面。“大地飛歌·2020”晚會,以唱響天下民歌的方式,堅定文化自信,傳播民族聲音,積極融入中華文化的繁榮發展之路。如今,綠城再次跨越民族與文化的界限,以南寧為原點,歌唱更為美好的未來。

晚會的第一篇章為“幸福小康年”,以民歌回歸本真為主旨,反映人民的幸福生活。

由越人合唱團、南寧市天桃實驗學校銀杉校區合唱團共同獻上的歌曲《我的祖國》,拉開了整台晚會的序幕。在接下來的《欣欣田園我的歌》環節中,《信天游》《採紅菱》《新貨郎》《包楞調》《夜了天》等民歌唱響,一幅壯麗的民歌畫卷在觀眾眼前徐徐展開。

該篇章節目編排融合民族性、藝術性極強的各地特色,將來自“東南西北中”的民歌以獨唱、對唱等多種演唱形式進行組歌式演繹,使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民歌有機統一和整合,幸福的歌聲飛上“雲”端,與觀眾產生強烈共鳴。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百裡秀美邕江”流光溢彩,流淌著生態文明的贊歌。由吳清演唱的《綠水青山都是歌》,唱出了綠城的宜居環境,邕江江暢、水清、岸綠、景美,南寧的各處景致與情懷都流淌在這經典的旋律中。這首歌經過改編,曲調更加歡快活潑,為節目增加了靈動、美好之感。

旋律述說動人故事

用音樂與歌聲述說溫暖的故事,“大地飛歌·2020”晚會中的“紅色新樂章”篇章,通過民族精神的歌頌與傳承、極富時代特征的節目編排,傳承紅色基因、弘揚偉大抗疫精神,深情表達對黨、對祖國的熱愛與歌頌,歌頌英雄輩出的偉大時代,匯聚全面落實強首府戰略的強大力量,以愛國主義精神凝聚起民族復興的磅礡偉力。

今年是我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關於扶貧的許多溫暖故事在這台晚會上得以一一呈現,動人的故事和美妙的旋律交織在一起,溫暖著所有人的心。

廣西壯族自治區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2020年5月,環江毛南族自治縣退出貧困縣序列。晚會中,毛南族代表譚美春來到現場,與大家分享毛南族脫貧前后的變化。

譚美春說,家鄉的路修好了,以前的泥巴路現在變成了水泥公路,用水難的問題也解決了,大家還利用網絡,開始走上電商致富的道路。“我們的生活過好了,實現了整族脫貧,內心非常感動,我們要感恩黨的好政策,感謝黨對少數民族的關懷。”舞台上,譚美春動情地訴說著整族脫貧的幸福。

為表達脫貧的喜悅,毛南族歌手蒙娃努索與李大為共同演唱了《慶豐年》板塊中的《毛南姑娘》。蒙娃努索說,作為毛南族的一員,她感到十分自豪,希望通過歌聲將整族脫貧的喜悅分享給大家,也期待著在“雲”端與觀眾見面,讓所有人感受到他們的喜悅。

攜手前行共赴絲路

感受世界民歌魅力,體會民歌的多元之美。“海上聽潮音”篇章融貫世界文藝的跨國合作,盡顯家國情懷。

晚會第三篇章節目編排以大氣磅礡的全新編曲糅合世界各地的民族藝術,並在內容和形式上進行大膽創新,以堅定的文化自信展現中國底氣,用音樂講述“后疫情時代”關於健康、復蘇、增長的絲路故事,全力推進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的融合發展、攜手前行。

在《絲路新樂章》節目中,二胡演奏家“雲”上連線千裡之外的印尼甘美蘭(印尼樂器)演奏家,二胡、獨弦琴、琵琶及甘美蘭多種樂器的聲音激情碰撞,攜手觀眾一同踏上絲綢之路。

在晚會錄制現場,《東盟歌曲聯唱》通過現場演繹及與東盟各國藝術家“雲”上連線,藝術家們體驗了一次相隔千裡的“雲”上合作,觀眾們深刻領略到今年晚會“雲上民歌節”的特色。

由越人合團獻上的《廣西尼的呀》將晚會帶入了尾聲。

大地無處不飛歌。第22屆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大地飛歌·2020”晚會為友誼而歌,為夢想而唱,她與翻飛的音符一起飛上了“雲”端,期待著與觀眾再一次激情邂逅。(韋峭、莫嵐遠)

來源:南寧日報

(責編:吳明江、許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