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邊、海、山、民”構建覆蓋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2020年11月24日11:59  來源:防城港市新聞網-防城港日報
 

近年來,防城港市立足“邊、海、山、民”特色文化資源,充分發揮與東盟國家“地緣相接、海緣相連、文緣相通、人緣相親、城緣相交”五緣優勢,加快構建覆蓋城鄉、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大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和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加大城鄉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改善升級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全面增強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早已落成的市圖書館、市群藝館(文化藝術中心)、市博物館、市青少年婦女兒童活動中心、市非遺展示館等市級文化場館,極大滿足了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

全市30個鄉鎮(街道)文化站80%以上達到等級站標准﹔建成275個村級公共服務中心,行政村覆蓋率達98%﹔建成300個農家書屋,覆蓋率達100%。廣播電視村村通覆蓋率達100%,建成廣西首個數字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面積6萬平方米,每千人佔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面積67平方米。多項公共文化建設指標均位居廣西前列。

“有了‘海上圖書漂流箱’,捕撈作業之余可以充充電。”一位長年在海上從事海產養殖的漁民說。近年,防城港市許多漁民和海產養殖戶身邊多了一個“海上圖書漂流箱”。這些漂流箱其實是個長30厘米、寬和高各20厘米的塑料收納盒,裡面可放約20本書,能為漁民及海產養殖戶提供學習服務……這也是防城港市豐富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一個縮影。

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紐帶,又是增進民生福祉的關鍵因素。防城港市各級文圖博美場館、綜合文化站、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免費開放達每周56小時以上,形成“周末讀書匯”等多個文化品牌服務項目。同時,配備“文緣號”流動服務車和海上圖書流動服務船,開展“文緣號”流動文化服務達600余次,年均送書下鄉2萬多冊,放映農村公益性電影10000多場。開展“周周演”文化惠民巡演活動3000多場次,在全區率先實現“一村(社區)一年3場戲”的公益目標,服務人數達50余萬人次。

今年8月,自治區黨委宣傳部當代文學藝術創作工程扶持項目現代採茶劇《情暖北侖河》在市文化藝術中心成功首演,跌宕起伏、環環相扣的故事情節,生動感人、美輪美奐的精彩表演贏得了觀眾的熱烈掌聲。

在深入挖掘沿邊沿海多民族的文化底蘊方面,防城港市形成了“歡樂西灣”“明江之夜”“邊城歡歌”等一批特色群眾文化活動品牌,創編了《過橋風吹》《疍家秀》等一批特色文藝精品。近年來,還承辦了文化部和中央文明辦“春雨工程”文化志願者邊疆行、“魅力北部灣”等系列重大文化活動,連續舉辦京族哈節、國際海上龍舟節、防城金花茶節等具有較大影響的節慶活動。

同時,“十三五”期間持續打造的邊境非遺示范帶,也成為廣西邊境非遺展示靚麗名片。防城港市根據邊境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分布情況,以京族哈節等29個非遺保護傳承基地為支撐,實施京族獨弦琴藝術、京族哈節、大板瑤服飾等非遺傳承基地建設,在國境線0~20公裡范圍內形成一條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展示長廊,培養了大批非遺傳承人,既延續傳統文化,又充分展示了邊境少數民族地區的民俗風情,形成中越邊境非物質文化遺產惠民富民示范帶。

作為中國唯一與東盟海陸相連的城市,防城港市充分發揮“窗口”城市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文化先行示范效應,努力傳承和弘揚絲綢之路友好合作精神,擴大與東盟國家的文化交流合作取得明顯成效。

依托“地緣相接”優勢,在邊境線0~20公裡以內以行政村為單位,全面建設“國門文化大院”,打造國門文化陣地,實現邊海地區文化服務全覆蓋,成功將“國門文化大院”建設成全區邊境文化樣板﹔依托“海緣相連”優勢,利用防城港市作為北部灣海洋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以及與“一帶一路”參與國家“海緣相連”的優勢,抓好市博物館(北部灣海洋博物館)、市非遺展示館的“海絲文化”保護傳承,新建北部灣海洋書院等一批特色海洋文化項目。

2017年11月,文化部工作簡報刊發了防城港市“國門文化大院”建設經驗﹔2018年1月,中宣部、文化部、新聞出版總局授予防城港市防城區那良鎮灘散村國門文化大院、茅嶺採茶劇團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稱號……推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防城港模式”被國家認可。(記者徐業越 通訊員利明慧)

(責編:龐冠華、許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