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三江:狠抓特色產業發展點燃脫貧希望

2020年10月26日10:00  來源:人民網-廣西頻道
 

山丘層巒迭嶂,進村公路穿梭在郁郁蔥蔥的山林裡,婉轉曲折。來到三江侗族自治縣同樂苗族鄉淨代村已將近中午,村裡房屋鱗次櫛比,炊煙裊裊,鄉間小道交錯相通,不時還聽到雞鳴聲,一幅和諧安寧的鄉村美景映入眼帘。

淨代村地處高山,環境幽美,卻被隔絕在大山裡,經濟發展一直落后,2015年精准識別時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達374戶1582人,貧困發生率高達63.52%,是廣西極度貧困村,也是縣級挂牌作戰村之一。近年來,在黨和政府的幫扶下,淨代村闖出了一條脫貧致富路子。

 因地制宜,激活產業發展活力

看著土雞一天天長大,也到可以出欄的時候了,作為致富帶頭人卜老友心裡的憂愁也一天天散去。養雞對於淨代村來說,不是個新鮮事,但是規模養殖還是存在一定困難。“雞生病怎麼辦?”“賣不出去怎麼辦?”“養雞真的能致富嗎?”……一串串問題,讓這個年輕人也有過猶豫。

“我現在已經賣出300多隻了。收入有2萬余元。”卜老友一邊忙著喂雞一邊高興介紹說。曾經的貧困戶,現在是村裡的致富帶頭人。2018年他參加了致富帶頭人培訓班,回來后他就下定決心,一定要改變現狀,於是他多方考察學習,2019年在本村的高山上建起了一個土雞養殖場,養起本地小腳土雞670多隻,收入達到2萬多元,一家人於2019年實現脫貧,並帶領村裡10戶貧困戶通過養雞脫貧致富。

如今,為了品質做得更好,卜老友試著推行土雞自孵、林下散養的方式。“今年我的養殖場有1千多隻雞,母雞孵化也足夠了,雖然沒有人工孵化效率高,但是我們還是希望能夠確保貨夠‘土’。”卜老友說到。

像卜老友一樣,村裡有100多戶農戶進行土雞養殖,養雞也成了該村的主導產業。為了確保如期脫貧,淨代村在產業選擇上,選擇了養雞、種植食用菌、豆角等符合本地的“短平快”產業,並科學發展“立體生態養殖”模式,利用茶葉地,豆角地,杉木林等養殖土雞,實現一地多收。如今淨代村發展養殖土雞達50000多隻,種植油茶1000畝,種植茶葉800畝,發展稻螺綜合種養150畝,全村特色產業覆蓋率已達95.59%。

先鋒引領,培育黨員帶富能人

淨代村長期被隔絕在大山裡,群眾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思想觀念比較落后。要發展首先要從村兩委班子抓起,從黨員抓起。

“選派到淨代村任職黨支部書記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淨代村黨支部書記吳興豪說道。為了能夠盡快啃下淨代村這塊硬骨頭,2019年這個90后的年輕干部被鄉裡選派到淨代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為村裡帶來了很多新的思想。

“經過大半年的努力,我們村20畝豆角種植基地已經完成採摘,帶動6戶貧困戶戶均增收6000元。”淨代村副支書姚永禎說,他是村干部也是一名黨員致富帶頭人。今年,淨代村組織黨支部外出調研學習,回村后認真研究,結合本村實際,採取“黨支部+黨員致富帶頭人+貧困戶”的模式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目前村裡共培育了5名黨員致富帶頭人,帶動10戶貧困黨員以及50多戶貧困戶通過種養殖脫貧。

龍老站就是這種模式下帶動的一戶貧困戶。以前龍老站一年散養土雞40來隻,全年銷售額也就2500元左右。今年通過村裡統一技術指導和保價收購,他擴大了養殖規模,如今養殖數量已經達到150多隻,養雞收入增加到9000多元。

由於採取“村黨支部牽頭、黨員能人帶動、貧困戶參與”的方式,淨代村的產業得到了健康發展。截至目前,該村通“黨員先鋒引領”輻射帶動貧困戶發展產業,戶均增收5000元以上,助推村集體經濟收入11.5萬元,為全村脫貧摘帽奠定了產業基礎。

結對幫扶,激發脫貧內生動力

開往山上的產業路通了,淨代村先后在山上發展了產業。沿著新開的產業路往山上爬,兩邊盡是杉木、茶葉等經濟園,在土雞養殖場裡,一隻隻土雞忙著覓食。

“在吳川市和后盾單位的幫扶下,我們村先后建起了8個養雞場,20畝豆角基地,15畝林芝基地。”淨代村委主任代老根介紹說。今年,淨代村通過結對幫扶,國家移民管理局幫建設20畝豆角基地,吳川市幫建設4個有規模的養雞特色產業基地,縣林業局幫建成15畝林芝基地。

“要我們自己建起這麼大規模的養殖基地,沒有資金也沒有人敢做。我在這裡工作,既可以學到養殖技術,每月還可以有2000多塊錢。”基地管理員姚老輝說。今年村裡通過第一書記10萬經費購買雞苗作為集體經濟經營,以合作社統一管理的方式,聘用姚老輝等6戶貧困戶管理,每戶增收1.5萬元。

目前,該村採用“后盾單位(公司)+村民合作社+農戶”的銷售方式,與村民簽訂協議,統一指導技術,村民負責種養豆角、靈芝、雞、鴨等,由合作社保價收購,再由合作社對接聯系后盾單位採購、助銷等,確保銷路,給村民吃了“定心丸”,大家紛紛參與產業發展。淨代村也搭乘上了脫貧致富“快車”,目前淨代村剩下的7.41%未脫貧人口“八有一超”已全部達標。(蘭澤兵、龍林輝)

(責編:吳明江、周雨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