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山裡搞脫貧 下足“繡花功夫”

廣西隆林各族自治縣椏杈鎮忠義村脫貧採訪見聞

沈泉池

2020年09月30日18:08  來源:人民網-廣西頻道
 

國慶前夕,筆者專程來到“區尾省邊”——隆林各族自治縣椏杈鎮忠義村。該村地處滇桂黔石漠化片區中心地帶,是國家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

位於半山的忠義村。沈泉池攝

筆者早上9點30分,從南寧坐動車出發到達百色,然后在換乘小汽車前往忠義村,直到下午4點才到達,雖然路途較遠,但好在路況較好,最后十多公裡的盤山路也是硬化的水泥路。

踏進忠義村村口,筆者遇到了村民陳光友,他紅著個“關公臉”,笑嘻嘻迎上來:“今天高興,中午喝了兩杯,莫怪啊!”

旁邊的村支書鄭周勇帶著夸贊的語氣插話:“老陳今年種桑養蠶豐收了,賺了一萬多元,今天剛花了五千多,買了4頭豬回來養,明年准備再賺一筆。”

陳光友在採摘桑葉。沈泉池攝

說到這,大伙都笑起來。陳光友的蠶棚就搭在村口,約120平方米。為了養好蠶,陳光友在蠶棚一角用木板搭了個小房間,平時自己就睡在這,蠶棚外就是自己的桑地。

“他很勤奮,也是村裡最早脫貧的那批貧困戶。”忠義村駐村第一書記施喜元說,雖然村子石多土少,但是人勤奮,上世紀90年代初,村裡老黨員在石山上試種金銀花,大獲成功,群眾也跟著種。

然而產業單一,市場影響等因素,忠義村始終沒能甩掉“貧困帽”。2015年,通過精准識別,忠義村總共建檔立卡貧困戶277戶1162人。

“十三五”以來,忠義村通過廣西國有高峰林場定點幫扶,充分挖掘村民潛能,優化產業結構,使得大伙逐步走上了致富路。

施喜元(左二)與村民一起採摘金銀花。沈泉池攝

“傳統產業要先做好。”施喜元介紹,忠義村金銀花種植面積達1.8萬畝,覆蓋730戶農戶,其中貧困戶覆蓋率100%。為了讓大伙的金銀花收入穩定,高峰林場協調有關部門及多方單位,聯系了山東及湛江藥商到忠義村大量收購金銀花,價格比前幾年大幅度提高,其中藥用花平均售價比往年提高了20多元/斤,茶用花平均售價比往年提高了40多元/斤。近幾年,忠義村僅金銀花產業收入就超過940萬元,戶均收入約10100元。

村民口袋鼓了,村集體“糧倉”也得殷實才行。

2018年,施喜元接任第一書記后,他發現村裡的集體經濟僅僅依靠場地出租收入數萬元,日常開支后,所剩無幾。增加村集體經濟成了他一項重要的工作。

忠義村香菇種植基地。沈泉池攝

施喜元深入村屯調研,結合村民的想法,萌生出種植香菇想法。他向高峰林場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並得到支持,林場持續投入資金50萬元搭建了6個大棚及購買了5.4萬個香菇菌棒試種香菇。到2019年時,採收香菇約4000斤,價值27.75萬元,所有收入歸村集體經濟所有,進一步優化了集體經濟產業結構。同時解決了6個貧困戶的就業問題,為每個貧困戶增收2萬元以上。

“產業是最直接的扶貧,隻有依靠產業才能實現穩定長期的收入。”高峰林場場長劉濤堅信。

為了保証村民長期收入穩定,施喜元又與村民商量發展長期產業,充分調動村民內生動力。在村民的建議下,忠義村決定發展種植吳茱萸。

“這是一種中草藥,耐旱易生,非常合適石山地區,且吳茱萸能連續採收近30年,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較好。”施喜元介紹,他已經利用第一書記專項經費5萬元和林業技術推廣總站2萬元,打造近60畝吳茱萸種植示范地,收益后每畝可為農戶帶來2萬元收入。

施喜元(左)與村委副主任謝仕榮查看吳茱萸長勢。沈泉池攝

“石山裡搞脫貧,一定要下足‘繡花功夫’,發展每一樣產業都要與村民商量著來,隻要是大伙想干的,又符合實際情況的,一定能干成。”施喜元說。

“主動尋找發展項目,貧困戶就離小康生活更近一步了。”高峰林場黨委書記陸湘雲說到。

“這幾年村子變化很大,產業變多了,不光有金銀花,還發展養豬、養雞、種香菇和吳茱萸,大家日子好過了!”忠義村村委副主任謝仕榮,同時也是致富帶頭人,說到村子的變化,他感觸良多。

“現在政策好,隻要自己勤一點,窮不了!”陳光友2016年底脫貧,脫貧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寫入黨申請書,現在已經是一名預備黨員了。“我堅定跟黨走。”陳光友說這話時,語氣特別堅定。

(責編:沈泉池、龐冠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