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江縣“四高”舉措推進易地扶貧搬遷 啃下脫貧攻堅“硬骨頭”

2020年09月24日09:14  來源:廣西扶貧網
 

環江是全國唯一的毛南族自治縣,也是國定貧困縣和廣西20個深度貧困縣之一。2015年底,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達1.84萬戶6.66萬人,受歷史、自然、地理等因素影響,環江一直是廣西最為貧困的地區之一。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該縣按照“方便移民,有利發展”的原則,將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作為啃下脫貧攻堅“硬骨頭”的重大舉措來抓,從實施設計規劃、推進項目建設、抓好搬遷入戶、推行后續管理四方面入手,精准推進,成效顯著。截至2019年3月底,該縣以城區2個大型集中安置區為主,鄉(鎮)7個安置點為輔,把436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17860名貧困人口搬出大山,入住率達100%,徹底擺脫了惡劣的生存環境和艱苦的生產生活條件,“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問題得到徹底解決。截至2019年底,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全縣累計減貧人口1.73萬戶6.59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015年的19.56%下降至1.48%。2020年5月11日,環江退出貧困縣序列,毛南族實現整族脫貧。

高起點實施設計規劃,謀篇布局易地扶貧搬遷

為了確保易地搬遷工作順利進行,環江從規劃開始就下大力氣,下狠功夫。一是行動快,早在“十二五”時期,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就組織各有關部門著手設計規劃“十三五”全縣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為全面做好該項工作贏先機、趕時間、搶速度。二是措施實,環江按照“方便移民,有利發展”的原則,制定“集中安置為主,分散安置為補,有土安置和無土安置相結合”符合環江縣情的搬遷方式。三是起點高,規劃之初就按照自治區示范性工程標准進行規劃,規劃過程中得到區直有關部門專家的指點,使整個規劃站位高,規格高,為高質量完成搬遷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四是力度大,規劃前環江全面統計全縣易地搬遷人數,依據人數制定規劃,避免在搬遷過程中出現“規模”超過“規劃”而無法實施的現象。規劃時綜合考慮好產業園、學校、醫院等配套設施以及安置點所在地城建鎮建規劃布局,力爭實現了易地搬遷和鎮城化建設同時並舉,良性互動。

高效能推進項目建設,夯實易地扶貧搬遷基礎

針對易地搬遷項目點多線長面廣,時間緊,任務重、壓力大的實際,採取超常規措施高效推進項目建設。一是超常機制,採取“主要領導包點,分管領導包樓,一包到底”負責制。縣委書記、縣長每人負責一個城區大型安置區建設,安置區內每棟樓、每個鄉(鎮)安置點都有一位四家班子成員對應負責。二是超常措施,為加大征地力量,確保項目實施不被耽誤,全縣抽調精干力量成立了縣征地辦,專門負責抓好易地搬遷亟需的1000多畝土地征地工作,採取邊征地邊設計邊實施舉措,加快推進項目進度。三是超常辦法,搬遷辦制作作戰圖並公布上牆,列出任務清單和時間節點,實時對表對標盯任務,在保証質量的提前下,經常採取加人員加機械加班加點辦法推進項目建設。四是超常紀律,縣裡成立項目推進專項督查組,定期對項目實施情況進行專項督查,總結好的經驗全縣推廣,反之查找原因及時整改。通過採取強硬手段,總投入達10億多元的易地扶貧搬遷項目有序推進,按時按質按量完成。

高要求抓好搬遷入戶,如期完成易地扶貧搬遷

為確保易地扶貧搬遷戶按時全部搬遷,全縣各級各部門從本部門的職能職責出發,認真抓好各個環節的工作。一是加大宣傳力度。扶貧、宣傳等部門堅持把轉變移民觀念作為首要任務,採取媒體宣傳、走村入戶宣傳等形式,廣泛宣傳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和相關知識,做到搬遷群眾家喻戶曉,人人皆知。二是嚴守政策紅線。按照“政府主導、群眾自願、積極優先、兼顧特困”的原則,嚴格按照國家、自治區有關政策確定搬遷對象。同時嚴守住房建設面積強制性標准、群眾自籌資金限制等政策紅線。三是層層傳導壓力,嚴格執行單位和干部負責制,要求各單位督促幫扶干部深村入戶,對自己所聯系貧困戶進行動員,對不按時搬遷的,查找原因,啟動問責機制。對於已經搬遷的,幫扶干部實時跟蹤了解情況,杜絕“假搬遷,真返回”現象發生。四是實行鼓勵政策,政府向已搬遷入戶的貧困戶贈送必備的生活用品,解決燃眉之急,提高搬遷積極性。通過高要求嚴措施,全縣4360戶搬遷戶17860人有效有序搬遷入戶,提前一年完成搬遷任務。

高標准推行后續管理,提升搬遷群眾幸福生活

著力提升搬遷群眾的獲得感、安全感、幸福感,解決移民群眾實際問題和困難。一是抓設施促服務,籌資3億多元,完善安置區(點)的衛生室、農貿市場、便民服務中心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特別是在城區兩個安置區內,建設了5座中小學(幼兒園)學校,2300多名移民子女實現就近入學。二是抓就業創業促增收,引進灣企深圳華威世通等27家龍頭企業,打造集研發、生產、銷售、服務於一體的百億元高新科技電子產業園,創建102個扶貧車間,為搬遷群眾提供5000多個就業崗位,2600多人在家門口實現就業﹔依托粵桂扶貧協作,安排2700多名易地搬遷貧困勞動力到廣東等地就業﹔創建易地搬遷戶后續扶貧產業園、脫貧戶后續扶貧產業園和現代特色農林扶貧(油茶)產業園,1.8萬戶易地搬遷戶和脫貧戶實現持續穩定增收。三是抓善后促穩定,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安置住房不動產登記及証書發放工作(已完成2037戶),並因地制宜盤活易地扶貧搬遷戶承包地、林地、宅基地“三地”工作,消除移民群眾的疑慮,讓他們吃下“定心丸”。四是抓黨建促提升,全力加強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的基層組織建設,創新實施“黨建聯抓、自治聯管、產業聯扶、就業聯創、文化聯辦、服務聯動,全力帶動搬遷群眾安居樂業”的“六聯一帶”后續扶持服務機制,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同時,創新“三社聯動”(即社區、社會組織、社工)服務機制,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引入廣西漢達社會工作服務中心,指導社區孵化居民理事會、老年人協會、創業者協會等各種社會組織,提升社區管理服務水平。(陳光科、盧杰、蒙宏譙)

(責編:周雨樂、龐冠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