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良古鎮:蘊含厚重歷史文化的邊陲明珠

2020年09月22日11:46  來源:防城港市新聞網-防城港日報
 

鳥瞰那良鎮

一橋橫架兩岸

俯瞰古街

位於十萬山南麓的防城港市防城區那良鎮,素有“英雄故裡、邊陲重鎮”之美稱。2019年1月,那良鎮入選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近日,記者走進這個蘊含厚重歷史文化的邊陲重鎮,探訪當地風土人情,感受飲食特色。

那良古鎮是防城港市保存較好、歷史文化街區輪廓清晰的一個古鎮。一個多世紀前,那良鎮憑借北侖河、那良江這兩條貨物運輸的黃金水道,引來大量的客商。商業貿易繁榮了那良鎮,那良江沿江建起擔水街、官街、粉街和法式街4條古街,歷史文化遺存較為豐富。大部分歷史建筑建於清末,比較出名的有抗法英雄劉永福故居、那良抗日武裝起義紀念亭等。

劉永福故居

葉瑞光故居

抗法英雄劉永福故居(“三宣堂”)位於古街南側200米的木廠組。建於清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佔地2畝,建筑面積約1000平方米,主建筑為磚木結構,二進十間房屋,中有天井,兩側為廂房,有回廊相通,屋檐以琉璃瓦裝飾,雕梁畫棟,飛檐疊樓,走廊曲折,建筑宏偉,布局典雅,極具中國傳統建筑藝術特色。

干撈豬頭肉米粉

突出那良美食的古街標志性建筑——巨型石磨

走出劉永福故居,記者來到那良古街。巷子兩邊客家“竹筒樓”沿江而建,錯落有致。獨具特色的是法式街的古建筑,街上的建筑大多是葉瑞光、葉壽堯、覃伯棠、林瓦青等在廣州、港澳、國外等地當官、經商的人回來修建,他們家底殷實,受到中越邊境文化的影響,所建房子多為當時較為新穎的法式洋樓,法式街因此而得名。

古街上,一些老屋已經坍塌。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古鎮傳統文化及其傳承承載空間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沖擊。如何協調解決古鎮街區保護和居民日益提高的物質文化需求,走出獨具特色並兼顧文化傳承和生活需求的發展道路,這對防城港市城鎮發展具有現實意義。

到了古街,不能不吃一碗那良粉。粉街又稱那良美食街,街上商家大多以手工精制傳統的生榨米粉、粉利、虫仔粉、豬頭肉粉等美食為主業,其中豬頭肉粉用上好手工粉配上鮮美的湯汁和調制好的熟豬頭肉制作,其鮮、香、甜的口感聞名遐邇,是那良古鎮的招牌美食,其獨特的風味吸引不少游客慕名而來。

吃飽了美食,還可以去那良抗日武裝起義紀念亭參觀,瞻仰烈士風採。1945年6月14日,欽防華僑抗日游擊大隊在那良舉行抗日武裝起義,為古鎮烙下厚重的紅色印記。 為紀念那良抗日武裝起義和為革命犧牲的烈士,1985年6月,原中共防城縣委、縣人民政府在那良中學校園內修建那良抗日武裝起義紀念亭,現成為防城港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記者莫海瑞、 劉華)

(責編:龐冠華、周雨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