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柳州職業技術學院開設“消費扶貧”公益超市助力扶貧產品的銷售。朱敬民攝 |
近日,柳州職業技術學院(簡稱”柳職”)提交的教育扶貧案例——《發揮職教特色 賦能脫貧攻堅》入選全國教育扶貧典型案例。該案例為全國教育系統所征集的案例中優選出的235個優秀案例,廣西僅有8所學校入選,柳職為其中之一。
艱難困苦 玉汝於成
作為廣西職業教育的領跑者, 在脫貧攻堅這場波瀾壯闊的偉大戰役中,柳州職業技術學院黨委高度重視,充分發揮職業教育培訓和人才聚集優勢,實施“黨建牽引、雙軌並行、多輪驅動”的職教扶貧模式,在6年內多次派出10余名優秀教師輪流常駐廣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獨峒鎮岜團、具盤、知了、牙寨和唐朝5個貧困村“第一書記”,為貧困村脫貧攻堅賦能助力。
2014年開始,柳職就在全校范圍內開展了全員參與的扶志扶智、職教賦能脫貧行動,書寫了一份高成效脫貧攻堅的柳職答卷。經過全校上下持續6年的艱苦努力,牙寨、岜團、知了、唐朝4個村已於2018年、2019年實現脫貧,僅余的具盤村2020年內也已脫貧在望﹔由於扶貧成效突出,2018年、2019年,學校連續兩年獲評“三江侗族自治縣脫貧攻堅工作先進集體”。
黨建牽引 目標清晰
柳州職業技術學院構建“黨建牽引、雙軌並行、多輪驅動”模式,鋪設“志、技升級”和“產業發展”雙軌並行, 通過“產業發展”軌道和 “扶志”“授漁”“陽光”“育鷹”“頭雁”等多輪驅動工程,增強貧困村和村民的“造血功能”。
“扶志”行動即建設堅強有力的貧困村黨組織,讓基層黨組織成為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的戰斗堡壘。同時,讓村干部、貧困群眾轉變思想觀念,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主動投入脫貧攻堅戰役。
“陽光”行動即向貧困村傳播黨和政府的聲音和脫貧、惠民政策,傳遞黨和政府的關心,傳遞學校、企業和社會各界人士的愛心,促進在貧困地區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筑良好的社會風尚。
“頭雁”行動即選、育貧困村致富帶頭人,發揮頭雁效應,帶動引領全村人發展產業脫貧致富。農村產業發展離不開政策、資源,更不能缺少當地的一批成功者、帶頭人。
“育鷹”行動即培養貧困村青年學子,用好國家招生、資助政策,保障貧困學生成長成才,實現“培養一個孩子,帶動一個家庭”。
“授漁”行動即扎實開展適用性、針對性強的職業技能培訓,讓貧困村勞動力掌握一門以上適用的職業操作技能。
職教賦能 舉措有力
“多輪驅動”工程中,讓貧困戶“學會一門技能、富裕一個家庭、帶動一方經濟“的授漁行動,充分體現了職教扶貧的特點,同時也是流程化設計的必然結果。
柳州職業技術學院組織開展智力扶貧“1+1”工程,即每個二級學院提出一個以上技能培訓、服務或產業開發項目,分別根據專業特點,開出專業技能培訓、服務或產業開發項目清單。
其中,機電工程學院開展機械加工、電焊工、電工操作能力培訓,電子信息工程學院開展電子裝接工、家電維修工、Office辦公軟件應用培訓,汽車工程學院開展挖掘機(裝載機)司機、汽車修理工培訓,財經與物流管理學院開展叉車駕駛技術培訓方案,藝術學院開展服裝加工、“文化藝術產業”項目……
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實施“黨建牽引、雙軌並行、多輪驅動”工程,真正發揮出了職教賦能脫貧攻堅的優勢,增強了貧困村及村民們的“造血”功能,改變了村容村貌、為貧困戶脫貧增收的”第一書記”們也得到了三江縣、獨峒鎮及貧困村村民的好評,為全國教育扶貧提供了“柳職智慧”。(楊琳、石玉丹、彭遠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