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養蠶過上好日子

——廣西東蘭縣殘疾青年孔慶敏的脫貧故事

2020年09月04日16:29  來源:人民網-廣西頻道
 

“現在的日子比以前好得多了。特別是路到家門口,吃穿住行都方便,一切都好起來了。”9月2日,廣西東蘭縣三弄瑤族鄉全洞村全洞屯的殘疾人孔慶敏談及脫貧后的生活,露出了舒心的笑容。

全洞村距離東蘭縣城約30公裡,高山環繞,村裡土地石漠化嚴重,人均耕地面積僅有0.7畝。2015年底,全洞村被確定為深度貧困村,全村220戶825人中,有128戶519人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孔慶敏戶就是其中之一。

1996年春節過后,孔慶敏在南丹縣車河鎮干起了挖礦工作。然而天有不測風雲,1997年,孔慶敏在工地上意外受傷,右腿落下了殘疾。“躺在醫院裡,我原以為保不住右腿了,后來經過治療把腿接回去了。”孔慶敏回憶,“現在可以正常行走,但是腿不能彎曲也干不了重活,而且碰到下雨天腿就會酸疼。”

行動不便的他回到老家,僅靠著種地和養牲畜來支撐家庭開支,家裡8口人,生活捉襟見肘。此外,家裡還有年過七旬的父母親,特別是老父親因長年操勞,積勞成疾,眼睛已幾近失明。

窮則思變。2014年始,蠶繭價格開始走高。孔慶敏嘗試種桑養蠶,為此,他還和愛人商量了好幾次:“家裡的地都是石山地,很難發展其他產業,就算都種玉米,收入也是少得可憐,比不上種桑養蠶劃算。”

因家裡勞動力少,加上場地受限,孔慶敏每次隻能養一張蠶種。好在,賣一批蠶繭收入就比全年種植玉米還多。

在縣殘聯的陽光助殘政策支持下,他新建了一間蠶房,擴大了養蠶面積。每年的養蠶季節,一家人單靠養蠶,每個月就有1000元左右的收入。

“養蠶的收入顯而易見,隔壁鄰居見此有很大的觸動。”孔慶敏說,他不僅自己繼續養蠶,還帶領村裡其他的貧困戶一起養蠶。

后來,為了方便養蠶,減少腿傷帶來的不便,孔慶敏還在蠶房裡搭建了簡易的軌道喂蠶車。每次撿完桑葉,他就爬上軌道喂蠶車,輕輕一撒,桑葉就更加均勻地送到蠶寶寶的身上。

2016年,孔慶敏家脫貧了,成為左鄰右舍眼中主動脫貧的代表。“他們說我是村裡主動脫貧‘第一人’,大概是養蠶養出好日子來。”說到這,他有些不好意思地撇過頭。

家裡積攢了一些錢后,孔慶敏立即把意外摔倒受傷導致尿路堵塞的父親,送到醫院做了手術。父親術后恢復良好。今年6月份,孔慶敏又帶父親到東蘭縣人民醫院手術,一共花了17600元,但新農合給報銷了90%,自己支付不到1600元,大大減輕了家庭負擔。他說,要是在過去,光1萬多元的手術費用就能掏光家底,他打心底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

如今,除了養蠶,孔慶敏還飼養了5頭豬和三四十隻雞,“我的腿腳不方便,隻能做力所能及的勞動,來增加收入,解決生活難題。”

孔慶敏一家脫貧摘帽后,仍然繼續享受建檔立卡戶的相關政策。針對孔慶明一家的特殊情況,今年初,經過村“兩委”和三弄瑤族鄉政府的評選,一家人享受到低保A類政策,每個月有2800元的低保收入。加上其他收入,他們家每月收入超過4000元,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現在家裡該享受的政策都得了,感謝黨和政府的幫扶,讓我們過上好日子。”

面對今后的生活,孔慶敏依然保持著樂觀的心態。他笑著說:“我們養蠶也有經驗了,收入還可以,現在家裡沒有什麼特別大的困難。日子這樣平淡地過就滿足了。”(潘劍、盧涵)

(責編:王芳、許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