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貧如洗”到“年收入百萬”

——浦北縣安石鎮大坡村貧困戶李周華的脫貧故事

2020年09月01日09:43  來源:人民網-廣西頻道
 
李周華在查看雞的生長情況。陳遠雲攝
李周華在查看雞的生長情況。陳遠雲攝

俗話說“窮也不向富來奔”“貧居鬧市無人知”,何況像李周華的家,偏居在欽州市浦北縣安石鎮大坡村的山溝溝裡,不是熟人指路,要想尋找,極為不易。

但就是那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卻寫就了一出干群連心,使家徒四壁的李周華擺脫貧困的桎梏,從“一貧如洗”跨入“年入百萬”的連台好戲。

散盡家財救母,打工仔變成貧困戶

“救護車一響,一頭豬白養”“一病回到解放前”這兩句話,放在2013年時的李周華身上,委實確切。李周華雖不是大富大貴,但也實現結婚、生娃的人生中期目標。看到兒子的成就,父母看在眼裡,喜在心頭。

但好景不再,2012年,母親患胃癌,使得他放下相對安穩的打工生活,攜妻帶女回鄉盡起了孝。“少的5000,多的5萬,堂兄的,表弟的,我能搜索出的親戚,都被我借了遍。”想起往事,李周華幾欲淚滴。

盡管李周華願意散盡自己十多年來的打工積蓄,願意以青春借明天的錢,以換回母親多些時光與自己共度。他看了下手上的一疊借賬單,已有30多萬元。2015年村裡開展精准識別工作,李周華家成了村裡的貧困戶。

政策幫扶鄉親助力,養魚養雞摘掉“貧困帽”

“山旮旯裡,能干點什麼來錢快呢?”看著家門口的綠水青山,他靈光一閃:“山裡的水那麼好,祖祖輩輩都有養泉水魚的傳統,何不試下網箱養魚?”

2016年,經過砍竹、伐木、固樁、焊接,李周華“造”出了第一個網箱。“支書和幫扶干部一個月來兩三趟,不僅讓技術人員前來指導,還帶來了‘以獎代補’等政策。”有人幫,己自強,李周華終於攻克了水流、水質、溶氧量等技術問題。

看到李周華的勤奮,因愛人去世而傷痛的父親心情也漸漸好了起來,親戚們也表示再助他一臂之力。2017年,一位表舅決定借給李周華16萬元,使網箱增加到16個。當年底,售魚收入直超10萬元。“就想盡快把欠的債還了,讓這個家好起來。”面對“第一桶金”,李周華充滿欣慰。

“順著藤,摸著瓜”的李周華並未停步,2017年在抓養魚時,李周華又選擇肉雞養殖,養殖肉雞5000羽,再次收益頗豐。2018年,他家各項脫貧指標全部達標,順利實現了脫貧,摘掉“貧困戶”的“帽子”。

吃水不忘挖井人,帶領鄉親一起搞養殖

窮時左鄰右舍、遠親近鄰和黨員干部不離不棄,使自己走出貧困的泥沼。於是,如何做強自己,與鄉親們“一起飛”始終是李周華腦海中不棄的追求。

然而,家人窮怕了,反對冒險。在爭執不下的情況下,村黨支部干部決定如往日般幫助李周華,召集農業、畜牧等技術人員一同探討、分析市場行情,認為繼續走養雞之路盈利可能性大。於是,李周華家再建起了5個養雞棚。2019年,隨著肉雞市場的持續見好、魚價的持續穩定,李周華家的收入已突破100萬元。

試過、嘗過、樂過“闖市場”的快樂,李周華決定帶著村裡鄉親搞養殖。目前,已成功引進四川、貴州的企業融資到村裡投資辦場,一舉解決種苗、原料、銷路三大難題,還找到了技術、價格的保障。今天的“大坡魚”早已走出了廣西,賣到了四川、貴州等地。今年以來,李周華義務為養殖戶賣魚超過15萬公斤,其所在自然村更是人均增收超過3萬元。(周順彬、陳遠雲、吳達立) 

(責編:劉佳、周雨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