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業:“三助三治”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

2020年08月14日11:05  來源:百色新聞網
 

自精准扶貧工作開展以來,樂業縣在全縣8個鄉鎮建設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10個,解決了建檔立卡貧困戶2291戶10144人口的住房難題。為真正實現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該縣持續聚焦不同民族搬遷群眾的差異化需求,著力探索“三助三治”工作模式,統籌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

黨政公助精治,構建宜居富裕小區

縣委常委分別認領安置小區並按照“八包”工作責任對小區建前、建中及后續穩固發展實行點對點包干推進。一是完善公共服務配套設施。精心打造人居環境,由政府投入資金建設的公共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社區服務四大要素配套工程以及 “綠化、硬化、亮化、美化”工程全部完工。目前,10個安置點2291戶10144人口全部入住,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標准化,使少數民族搬遷群眾得以共享優質公共服務資源。二是精心規劃后續扶持產業。落實鄉(鎮)易安點每戶搬遷戶有一個特色果園、一塊微菜園、一個養殖欄舍,一個就近務工地點、每個安置小區內建設一個電子商務平台的“五個一”后續發展模式。此外,由縣委、縣政府流轉了7000畝土地建成樂業縣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獼猴桃、芒果、油茶產業園共8個,獼猴桃按每人0.5畝,油茶、芒果按每人1畝進行分配,確保了搬遷群眾戶戶有產業。三是多渠道開展幫扶就業。重點關注有勞動力無就業的家庭,除開展就業培訓、引進扶貧車間、實施就業獎補和移崗補貼等介紹和引導務工外,就近開發公益性崗位230個,優先安排特別貧困的少數民族家庭,確保每戶搬遷群眾至少有1人以上實現穩定就業,增強他們對美好生活自信心和歸屬感。

社會共助善治,構建文明和諧小區

一是著力構建社區治理體系。各部門組建12支志願者服務隊進駐各小區綜合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就業社保服務中心、文體活動中心、平價購物中心、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物業服務中心等,通過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志願者活動聯合打造理論宣講平台、教育服務平台、文化服務平台、平安建設服務平台,引導各族群眾改變陳規陋習,幫助搬遷群眾盡快融入城鎮生活,形成強大的民族團結凝聚力。二是著力營造各民族和諧相處的良好氛圍。將黨和國家民族政策法規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普法宣傳教育等納入小區新時代講習所宣講范圍,納入小區文化宣傳長廊上牆內容,組織搬遷群眾開展法治、感恩、禮儀“三項教育”,向廣大群眾宣傳和普及“一法兩規定”等民族法律法規和民族團結進步基本知識。節假日舉辦多彩文娛活動,特別是舉辦具有樂業特色的唱燈文化、舞龍文化演出、民族手工藝及服裝秀等深受群眾歡迎的活動,有效營造了各民族同胞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幫助的良好氛圍,增強了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和身份認同感。

群眾互助自治,構建團結平安小區

按照“支部建在安置點、小組建在樓棟”的原則,以小區黨支部為核心,以樓棟為單位,以每戶為落腳點,建立“黨支部+樓棟組長+幫扶干部+物管”聯動機制,探索出了黨建連心、幫扶聯戶、公益聯合的管理模式,最終將每戶搬遷戶捆綁成一個整體,將不同民族的群眾融入到集體大家庭,擴大黨組織服務的覆蓋面和影響力。在縣城安置小區首推小區自管委自我管理機制,即從小區選配有文化、有能力、善溝通、熟悉地方民族語言的群眾擔任管委會主任以及工作人員,確保每個安置有5名以上管理人員。制定出台居規民約實現居民自治規范化,適時召開院壩會,及時解決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調解鄰裡糾紛,陸續組建紅白理事會、鄰裡互助組、居民議事會等組織,形成鄰裡間相互幫助、相互關照、同舟共濟的良好風尚,增強搬遷群眾“主人翁”和團結互助意識。(譚敏秋 鄭小曲)

(責編:龐冠華、周雨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