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山種杉 靠水養魚

2020年08月13日11:07  來源:廣西日報
 
原標題:靠山種杉 靠水養魚

拐一個急彎,接著再一個急彎,“千名記者一線行”的兩輛中巴車在山間公路小心緩慢行駛,雖然離坐落於郁江平原的桂平城區隻有45公裡,但車子足足開了一個半小時才到達。

桂平市垌心鄉羅宜村位於大瑤山余脈,沿途沒有看見一宗耕地,全是山林,村民多以種植杉木和外出務工為主要收入來源。這樣的地方如何脫貧攻堅?垌心鄉鄉長黃巧藝介紹,針對山多地少的特點,該鄉因地制宜,“靠山種杉,靠水養魚”,走出了一條具有本地特色的山區脫貧之路。

目前,羅宜村發展“3+1”特色產業為“雞、竹筍、香料+杉木”,貧困戶特色產業覆蓋率為97%,山坑魚是近年來重點培育的特色扶貧產業,已有6個種養專業合作社及家庭養殖場。2018年9月初,其中一個基地成立了就業扶貧車間。

近日,記者來到羅宜村界頂屯黃興強的山坑魚養殖基地,他剛從山裡割草(魚飼料)回來,顧不上喝一口水,便提著飼料開始喂魚了。一把飼料撒上水面,成群的魚兒圍了上來,看著滿塘的魚來回游動,他開心地笑了。

黃興強以前致貧的原因為缺技術。但他不等不靠不要,積極尋找早日脫貧路子,經過深思熟慮后,決定利用羅宜村優良的山泉水資源、良好的空氣及含氧負離子多的自然優勢,養殖原生態山泉魚、田螺等。經過幾年的努力,目前有魚塘18畝、鮮魚存量約4萬公斤、田螺存量約1500公斤。“2019年下半年產魚約1萬公斤、產值約24萬元,田螺產值2萬元,今年預計總產值26萬元。”黃興強算起經濟賬。除原生態養殖外,他利用自己的林地及通過租賃方式種植杉木,目前種植面積達到15畝,今年他申請了10畝的產業獎補,共獲得以獎代補資金6000元。為了“以短養長”,他又在林下種竹筍,每年可收250公斤干筍、收入1.5萬元,加上在農閑之時夫妻打散工增加收入,一年下來約有2萬元收入。

黃興強的脫貧致富,離不開政府的全力幫扶。剛開始時,在駐村工作隊協調聯系下,他到本村龍春芬泉水魚養殖基地學養魚技術,先在自家荒廢魚塘試養,2015年養殖首批魚苗,2016年底獲豐收,純收入2萬多元,當年便實現了脫貧摘帽。他注冊成立垌心鄉灣水養殖場,擴大養殖規模,政府的小額信貸政策猶如雪中送炭,讓他的魚塘在2019年底擴大到將近80畝,魚苗也增加到30萬尾。在2019年春節前,苦於沒有訂單,政府和駐村工作隊及時推薦他參加產品展銷會,成品魚很快銷售一空,當年純收入超15萬元。

記者一行來到龍春芬泉水魚養殖基地時,龍春芬正提著兩袋充滿氧氣、裡面有4條鮮魚的禮品袋准備送貨。2010年,龍春芬和丈夫回村利用自然山泉水放養生態魚。2015年10月成立桂平市垌心鄉羅宜村種養專業合作社,以“合作社+基地+貧困戶(農戶)”的模式,帶動農戶(其中貧困戶10多戶)發展生態種養。近幾年政府聯系科技局贈送給合作社魚苗55萬尾,並安排科技特派員下鄉進行技術幫扶,泉水魚養殖規模不斷擴大。目前該基地放養山泉水魚250多畝,分期捕撈,年產量30多萬公斤。

據介紹,羅宜村有建檔立卡戶56戶227人,於2019年整村脫貧摘帽,貧困發生率已降到1%,目前未脫貧2戶12人。龍春芬、寧華文、黃興強3名創業致富帶頭人直接帶動18名貧困戶通過租土地、種植出售牧草、務工等方式獲得收益,間接帶動羅宜村今年集體經濟收入超5萬元。(記者 唐正芳 通訊員 劉 操)

(責編:陳露露、李敏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