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河池市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在實施易地扶貧搬遷中堅持“搬得出、穩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的原則,根據群眾意願、解決群眾所需,以“五個強化”為抓手,有序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不斷譜寫脫貧攻堅新篇章。截至目前,全縣共建設9個安置點,搬遷入住4360戶1.78萬人,入住率達100%。
強化黨建引領,確保易地搬遷組織保障。該縣堅持把易地搬遷作為一把手工程、扶貧頭號工程,成立以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分管領導為副組長的易地扶貧搬遷專責領導小組,並建立“一個項目、一名領導、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工作機制。同時,各鄉(鎮)各部門負責同志主動上手,形成了“縣負總責、鄉鎮主體、部門聯村、干部結對、責任到人”的工作機制,落實層層簽訂責任書,形成層層有人抓,事事有人管的組織保障,建立了上下貫通、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責任體系,為全縣易地搬遷工作精心安排、精心實施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障。
強化政策支撐,確保易地搬遷規范有序。從謀劃、啟動易地搬遷工作開始,該縣堅持把落實自治區黨委的相關文件精神作為重要政治任務,並結合該縣實際,適時出台制定了《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易地扶貧搬遷“以購代建”安置房實施方案》《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分散安置點項目資金管理辦法》等有關文件,確保易地搬遷工作中的土地使用、資金補償、等重大事項、關鍵環節都能規范有序進行。同時,由國土、公安、財政等八個部門出台了涉及出台了縣扶貧移民搬遷住房管理、就業服務、產業扶持、土地政策實施、特困戶幫扶、戶籍管理、社會保障、資金整合及管理使用等8個管理辦法,通過在重點項目部建立臨時黨支部,邀請移民黨員代表參與工程建設、質量監督等過程,使項目建設公開化、透明化。
強化分類施策,力促易地搬遷提速提效。該縣堅持分類施策,提出集中安置為主,分散安置為補,“有土安置”和“無土安置”相結合的方式,在工作中做到“八重”,即:重規劃配套、重宣傳發動、重特色創新、重流程優化、重就業安置、重整合扶持、重文化傳承、重機制保障; 同時實施“五個一保障”工程和“四靠”機制,即落實好一套優惠房子、一個就業崗位或經營攤位、一個孩子職業教育培訓,一所義務教育學校、一個民族特色醫院的保障,通過“四靠”(靠企業,就是將工業園區確定為移民對口轉移就業基地﹔靠商業,就是在安置區及毛南風情街等地方的特定區域劃定一定的免費攤位,由有創業需求的搬遷戶自己經營﹔靠務工,就是通過技能培訓,有組織地向外輸出務工﹔靠分紅,就是將安置點配套建設的商鋪由城投公司統一規劃經營,所得收入按股分紅給搬遷戶。)保搬遷群眾安居。
強化守政策紅線,確保項目順利實施。完善項目審批、招投投標、工程建設等主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管理措施,集中安置點依法依規開展工程建設招投標、狠抓工程監理,建設項目執行質量管理責任終身制,建立財政扶貧專項投入、支出統計月報制度,完善扶貧專項資金項目公告公示制度,使扶貧專項資金的使用公開透明。按照“政府主導、群眾自願、積極優先、兼顧特困”的原則,搬遷對象的確定經過由搬遷農戶提出申請,經村(居)委會、鄉鎮、縣扶貧辦審核后張榜公示,最終確定上報。
強化實效長效,確保易地搬遷后續發展。該縣黨委、政府結合全縣實際情況,創新實施“黨建聯抓、自治聯管、產業聯扶、就業聯創、文化聯辦、服務聯動,全力帶動搬遷群眾安居樂業”的“六聯一帶” 后續扶持服務機制,並引進“三社聯動”模式來助推“六聯一帶”后續管理服務水平提升,有效破解了搬遷群眾的社區融入和社區治理難題,大幅提升搬遷群眾的獲得感、安全感、幸福感。為保障搬遷群眾長遠生計,制定工作方案,多措並舉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安置住房不動產登記及証書發放工作,同時因地制宜盤活易地扶貧搬遷戶承包地、林地、宅基地“三地”工作,還通過創建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產業園、“萬畝萬戶”油茶基地等,努力實現搬遷群眾“搬得出、住得穩、能致富、可發展”的目標。還通過勞務輸出的方式,強化與對口幫扶的勞務協作,積極與省內外企業聯系對接,有計劃、有組織地向廣東、浙江等沿海發達地區輸出勞動力。(通訊員 蒙宏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