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十三五”規劃收官年,那坡縣人民政府領導班子堅持以開展2020年領導班子建設鞏固提升年活動為抓手,把發展產業作為脫貧攻堅的關鍵、鄉村振興的載體,加快推進,狠抓落實,為實現全縣脫貧摘帽任務奠定堅實基礎。
依托資源稟賦和地理條件,立足實際、立足資源、立足特色,按照“山下桑園,山上林園,林下藥園,牛滿坡,豬滿圈”的發展思路,精准選定產業扶貧項目,在“政府引導、主體帶動、農戶實施”的模式下,推廣和發展種植業、養殖業,促進多類型扶貧項目融合發展。
堅持大規模發展。結合群眾基礎和種養意願,精准選定特色產業扶貧項目,緊緊圍繞做大做強桑蠶、中藥材、油茶、杉木四大支柱產業,堅持連片發展,積極推進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園區創建。今年,新種桑園1.62萬畝,累計面積達12.94萬畝﹔新種中藥材2.82萬畝,累計面積達18.21萬畝﹔新種油茶0.65萬畝,累計面積達16.7萬畝﹔杉木面積達34.97萬畝。新增1062畝堅果、1032畝益智仁、1000畝艾草、1000畝貓豆等4個連片千畝以上的產業基地種植,全縣5+2特色產業覆蓋率達到96.2%。打造了自治區級核心示范區2個,縣級示范區4個,鄉級示范園32個,村級示范點89個。全縣累計有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366個。全縣85個貧困村均建有1個新型經營主體或1個特色產業基地(園),做到所有貧困村全覆蓋,帶動貧困戶12143戶。
扶持力度有增無減。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辦法和措施,做到“資金優先支持、項目優先上報、政策優先獎勵、資源優先傾斜”,有效激發了群眾發展產業、自主創業積極性和增收致富的信心,助推全縣農業特色產業迅速發展。今年下達產業獎補資金8300萬元,主要投入到桑蠶、中藥材、油茶、豬、雞、牛、杉木等縣級“5+2”特色產業發展,截至目前,完成發放產業獎補資金12283戶7773萬元。今年8300萬元的產業獎補項目在縣級脫貧攻堅項目庫中佔22.13%。
堅持科學規范管理。每發展一個產業,都盡量做到統一引種、統一技術指導、統一病虫害防治等,對產業發展工作實行獎懲機制,強化產業人才隊伍建設,實施最低收購保護價政策,構建利益聯結機制,確保整個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為確保該縣桑蠶、中藥材產業穩步健康發展,確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該縣對蠶繭和紫背板藍根實施“價高隨行就市、價低補償保護”的保護價收購政策,千方百計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脫貧,有效實現企業、貧困村、貧困戶三方共贏,截至目前,政府已安排蠶繭保護價差價補助項目資金400萬元,紫背板藍根保底價收購差價補助資金200萬元,保障農戶的利益。
堅持做好招商引資工作。以東西扶貧協作為契機,加大農業龍頭企業招商引資工作力度,在肉牛養殖、肉豬養殖、生雞、中藥材、桑蠶、油茶深加工等產業方面引進龍頭企業,推進農產品深加工發展,延伸產業鏈,實現產銷對接,推行“公司+基地+合作社+貧困戶”的發展模式,擴大貧困戶的參與程度,提高產業覆蓋面,增加農民收入。該縣桑蠶產業2016年至今引進了高山繭絲綢科技有限公司、同益新絲綢科技實業有限公司2家企業,養殖方面,引進了四川德康農牧科技有限公司和廣西靖西市福喜樂牧業發展有限公司2家區內外有名的養殖業企業,中藥材種植方面,引進了6家中藥材種植加工企業。
通過近年來的不斷努力,那坡產業發展獲自治區產業開發專責小組認可,並於7月16日在全區扶貧培訓會上就桑蠶全產業鏈作了經驗介紹。該縣將繼續對農業產業發展加大扶持力度,做大做強扶貧特色產業,發揮新型經營主體的帶動作用,增加農產品銷售渠道,拓展貧困戶脫貧增收的產業空間,帶動貧困群眾脫貧奔康。(通訊員 馬志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