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推進“民族文化+扶貧”顯成效

2020年08月07日21:05  來源:人民網-廣西頻道
 

近年來,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充分發揮民族文化優勢,深入推進“民族文化+扶貧”模式,有效促進優秀民族文化傳承和發展,將指尖技藝、民間文藝、舌尖美食轉換為特色經濟,解決貧困人口就業,為當地開辟了一條文化富民、文化促脫貧的新道路。

傳好“侗手藝”甩掉窮帽子

一是把好“侗畫筆”點染脫貧夢。三江積極探索“公司+基地+農戶(貧困戶)”的經營模式,建立三江農民畫基地。以三江侗之夢文化志願服務點為主要陣地,組織非遺傳承人為志願服務隊伍,培育三江侗畫原創產品和文創產品,解決貧困戶就業,帶動農民畫產業。2019年以來,該縣共舉辦志願服務活動36場次,其中為貧困戶就業培訓26場次,從業者100多人,其中貧困戶佔40%,每人每月收入可達到2000元左右。二是拿好“侗繡針”織出幸福路。三江把侗族刺繡產業納入新時代文明實踐菜單內容,建立新時代文明實踐非遺傳承基地——清花繡坊,帶動侗族婦女織出幸福家園。2018年以來,帶動當地繡娘200多人就業,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86人,最高單次訂單每月可收入6700元,切實增加貧困戶收入,助力脫貧攻堅。

演好“侗文藝”奏出新篇章

一是唱好“侗歌”,滋養百姓身心。三江充分發揮侗族大歌的影響力,以三江縣文化館作為侗族大歌傳承培訓機構,常態化開展“三區”人才侗族大歌培訓,2019年舉辦侗族大歌培訓班69期,學員遍及所有侗族鄉鎮和學校。有效把扶貧政策融入大歌中,以侗歌凝聚民心,用文化扶貧,激勵群眾樹立信心和積極向善的精神風貌,增強群眾的自豪感和幸福感。二是講好“侗款”,樹立文明新風尚。三江組建侗款講師團,進入各村各寨的鼓樓講堂中,成為鼓樓講堂的主導力量,推進理論宣講進基層,宣傳正能量、宣揚真善美,以群眾樂於接受的講侗款形式對黨的方針政策進行宣講、對各類模范先進進行宣傳,讓老百姓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幫助樹立鄉村文明新風尚,引領淳朴民風,成為文明法寶,助力精准脫貧,促進鄉村振興的發展。三是奏好“樂器”,豐富群眾精神生活。近年來,在侗族村寨“月也”“對歌”等活動中廣泛使用。三江結合當地實際,巧借侗族樂器、侗歌、多耶舞,增進村與村,寨與寨之間的交流,不斷豐富群眾的娛樂生活,提高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在開展民族文化進校園中,把侗族器樂作為必學課程,從娃娃抓起,傳承和發揚非遺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心。

做好“侗美食”迎來好生活

一是打好“油茶”促進就業。侗族打油茶已於2014年列入廣西壯族自治區非遺保護名錄,也是三江旅游中待客的必備產品。三江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非遺扶貧工坊—侗寨廚娘是其中的代表,據了解,該工坊廚娘每年組織志願者深入貧困村開展結對幫扶及茶藝茶歌培訓,讓貧困茶農得到幫扶的同時又學會茶藝,解決就業,助力鄉村旅游,實現脫貧致富。二是辦好“百家宴”助力鄉村旅游。三江巧借“百家宴”品牌影響力,打造侗族“百家宴”平台,將侗家習俗與脫貧攻堅、特色旅游、鄉村振興相結合,以美食引游客、用美食促增收。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三江林溪鎮冠洞村通過開展百家宴系列文化活動,吸引各地游客40000多人,帶動經濟收入100多萬元,解決全村50多戶貧困戶就業。(楊清利、蘭澤兵)

(責編:吳明江、李敏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