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村:打造扶貧產業園 小盆地變“聚寶盆”

2020年06月23日17:36  來源:人民網-廣西頻道
 

圖為群眾在產業園裡務工。韋睿攝

從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川山鎮鎮府駐地到最偏遠的東山村,車輛沿著挂在懸崖峭壁上的山路上慢慢行駛,一路上崇山峻嶺連綿不斷、懸崖峭壁隨處可見。隨行的東山村“大村長”、廣西木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副主任譚衛寧告訴筆者,這條路還是中鐵十八局為修建貴南高鐵重新拓寬拉直的便道,在以前,這條路更加險峻。

經過一個多小時的跋涉,終於到達了東山村扶貧產業園。

都說靠山吃山,且東山村名中還有“山”,但東山村卻被山給困住了。東山村扶貧產業園四周石山聳立,中間狹長的盆地便是產業園所在。這一特殊的地理環境,使得這裡每年一下大雨就鬧水災,村民們種在地裡賴以生存的玉米、紅薯和洋芋等口糧常常被水災奪走。久而久之,村民們就放棄了這塊地,把地給荒了,這也使得原本就勉強溫飽的村民越來越窮困。2015年底,東山村全村貧困發生率高達81.56%。

那麼,東山村為什麼要在此建立扶貧產業園?產業園又是靠什麼帶動村民實現增收呢?

“種不懼水災的麻竹和旱藕,竹藕套種。”譚衛寧給出了答案。2019年底,廣西木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經過多方咨詢和考察調研,決定建設東山村扶貧產業園,產業園建設規模120畝,實施“后援單位+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種植麻竹120畝,竹苗林下套種旱藕80畝。

“麻竹、旱藕要求立地條件低,管護技術低,易生長、投入少,群眾易於掌握,比較適合大石山區發展。”東山村第一書記莫有旺介紹,麻竹兩年后產竹筍,可以生長20年,畝有麻竹40株,單株預估產量130斤毛筍,收購價為每斤0.5元,年產值可達30萬元。而旱藕當年種當年收,連續產藕三年,預估畝產旱藕3噸,收購價為每噸800元,年產值約19萬元。竹藕套種,既能充分利用土地,又能實現長短結合。

“基地有收益后,逐年回收投入的苗木費、人工費等費用,其余所有收入歸群眾所有,其中80%歸土地入股的農戶所有,20%作為村集體項目管理經費。”譚衛寧表示,以此產業分配管理模式,能帶動群眾實現自我發展,逐步實現可持續的脫貧發展目標,為環江大石山區探索脫貧產業發展途徑提供經驗借鑒。同時當地群眾還可以在產業園務工,解決部分勞動就業問題。

“為將產業園與外界有效聯通,助力脫貧攻堅,我們項目部在東山村大力修建便道,將原有的‘羊腸小道’加寬、拉直,並打通了東山隧道,此隧道直通產業園,大大減少了通往外界的時間。”中鐵十八局集團貴南高鐵二標項目黨工委副書記周波臣介紹,項目部還借修理棄渣場擋牆的機會,在產業園裡修建了1300多米長,4米多寬的“陽光大道”,方便產業園車輛運輸農產品出入,也為現代農機的進入提供了條件。

貧困戶韋現輝是東山扶貧產業園的股東之一。產業園建設以來,他將自家的5畝地“入股”。2018年,他積極響應政府號召,易地搬遷到集鎮上的文江移民安置區,還在家附近的貴南高鐵工地找了一份隧道支護的工作,每個月能掙5000多塊錢。

眼看小盆地變“聚寶盆”,韋現輝喜上眉梢:“現在我們搬出大山,產業園還有分紅,生活越過越紅火,致富也更有奔頭了。”(韋睿、舒敬然)

(責編:周雨樂、李敏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