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核心和靈魂,抓住鄉風文明建設,就抓住了鄉村振興的關鍵。近年來,我區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積極穩步推進文明鄉風建設,為推動鄉村振興發展提供強大的價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動力。
截至6月12日,全區建立文明實踐中心(所、站)2.2萬余個,實現了市、縣(市、區)中心和鄉鎮(街道)、行政村(社區)所(站)全覆蓋,提前實現了縣級以上文明村鎮佔比超過50%的目標。截至去年底,全區縣級以上文明村、文明鄉鎮分別為8837個、903個,佔全區行政村、鄉鎮總數的比例分別為62.1%、80.7%,縣級以上文明村鎮綜合佔比達到63.4%。
黨建引領 打造宜居新鄉村
烈日炎炎,浦北縣北通鎮那新村石祖茶園卻一片清涼:茶樹翠綠,溪流淙淙,花果田園裡果實累累。50多歲的村民符立熙一邊採茶葉一邊高興地說:“在這裡採茶務工,每天有80多元的收入,年底還有800元分紅,現在,我們一家已經脫貧摘帽了。”
那新村曾經是一個貧困村。石祖農產品產銷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葉忠勝告訴記者,合作社通過設立黨支部,以“黨支部+公司+貧困戶”模式,幫貧困戶打翻身仗。每個黨員主動聯系一個示范戶、帶動一個中間戶、幫扶一個困難戶,讓貧困戶通過土地流轉、入股分紅方式參與石祖禪茶園和鄉村旅游區的開發建設。4年來合作社黨支部帶動了954戶貧困戶增收脫貧,輻射帶動全縣3000戶以上農戶就業增收,與100戶貧困戶簽訂了委托經營協議,這些貧困戶共獲得分紅127萬元。產業興旺,生態宜居,如今這裡一派安居樂業景象。
合浦縣星島湖鎮總江村也是黨員帶動了村風建設。總江村黨員自覺爭當環境衛生督導員、移風易俗宣傳員、鄉風文明指導員、志願服務組織員,做到“一人帶一人,眾人幫一戶”,村裡打造了“扶志扶智講堂”“共建美麗家園”等志願服務品牌。村民林耀軍開心地說:“自從有了志願服務隊,遇到困難有人幫,好人好事越來越多。”
產業引擎 守護住文化根脈
夏日,綠油油的稻谷迎風搖曳,顯現出勃勃生機。素以“稻香馬界,農耕原鄉”聞名的賓陽縣古辣鎮馬界村大陸自然村的田間地頭,村民正在修整著稻田,今年種植的綠色有機香米“貢米”正處在拔節孕穗期。據了解,大陸村近年以稻田為畫布,在大地上打造出稻田豐收畫,並連續三年舉辦了稻田文化藝術節。“美猴王”“八仙過海”等十余幅稻田景觀就吸引了不少游客,截至目前,前來欣賞稻田豐收畫的游客達到120萬人次,大陸村集體經濟年均收入突破50萬元。
居住在永福縣羅錦鎮崇山村的李傳君不久將享受到崇山田園綜合體項目的紅利。隨著村裡開發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他的祖宅可以通過入股的形式參與產業發展,將祖屋租出去,“一個月2400元,還可以在裡面做工,以后還有分紅。”
將旅游功能與農耕文化、古建筑文化、當地特色節慶、民風民俗文化等結合起來,將特色節慶、文化遺產保護等轉化為產業優勢,既留得住鄉韻、守護住文化根脈,也鼓了農民的錢袋子。
文化浸潤 提升村民“幸福感”
“我捐1000元!”在桂平南木鎮龍門村鄉村風貌提升村民代表大會上,五保戶劉建海遞上了一疊錢……龍門村自開啟“合作社+電商+農戶”模式種植120畝百香果和200畝原種西山茶后,村民錢袋子鼓起來了,龍門人有了新的心思:要豐富文體生活,活躍村裡的氛圍,提升人氣。於是,第一屆龍門風情節應聲出爐。豐富多彩的美食節、啤酒節、文藝演出、茶藝表演、特色農產品展示等活動不僅讓村裡的游客多了起來,也讓村民有了獲得感和幸福感。
伴隨著《鄉村振興 巾幗在行動》歌曲響起,桂平南木鎮金龍村的一支20多名村民志願組成的金龍村新時代文明實踐文藝志願服務隊伍又開始在田間地頭唱起來。這支由村民自娛自樂的文藝小分隊,共開展了30多場文藝志願演出,觀眾3萬多人次。良好的鄉村文化“自我供給”系統在村民心底種下文明之花。(記者 張天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