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賀喂養當地土雞。韋俊格攝
黃金賀和他飼養的青頭鴨。韋俊格攝
初夏黃昏,夕陽西照。南寧市邕寧區那樓鎮羅馬村潭龍坡村后一片郁郁蔥蔥,綠色盎然,徐徐微風給炎熱的大地帶來了一絲絲清涼。在綠色的田野中有2塊水塘,水塘旁邊建有一個小房屋,一名右手殘疾的中年男子吃力地從小屋中扛著一袋玉米來到水塘邊,他一邊把玉米拋洒在水塘邊的空地上,一邊“嚕嚕嚕嚕”地低聲叫喚著,剎那間,水塘中灰色的青頭鴨和白色的白羽鴨發出“嘎嘎嘎嘎”的歡叫聲,成群結隊從水中沖上岸邊,圍著玉米狼吞虎咽……這名喂鴨的中年男子就是黃金賀。喂好了鴨子,黃金賀又轉身走向水塘邊遠處的雞棚,開始喂雞……
辛勤謀生遭遇不幸 身殘志堅挺過難關
黃金賀父親早逝,姐妹早已出嫁,他與母親一起生活。黃金賀隻有小學文化,但是他能吃苦、肯付出,從20歲開始就外出務工,從事建筑,修路,燒磚等工作,通過辛勤勞動維持生活。2009年12月5日,黃金賀在崇左市扶綏縣東門鎮糖廠務工時發生事故,被機器軋斷右手,醫治后經過協商,他獲得了6萬元賠償金,但是受傷的手已經沒了,經過鑒定,屬於肢體殘疾2級。
遭遇不幸后,黃金賀不僅干不了重體力活,也干不了一些普通的工作,但是他沒有放棄,努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去改善自己的生活。他曾經到沙井富士康工廠附近擺攤,賣一些水果、餅干、花生等零食、雜貨,因為母親體弱多病,雙眼幾乎失明,為了照顧母親,他在外擺攤差不多1年時間就回家了。在家裡,他靠種植水稻、玉米、西瓜等農作物維持生活。雖然生活艱難,但是他從不抱怨。2015年年底,經過精准識別,黃金賀一家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轉變思路發展產業 積極探索闖出新路
經過幾年的幫扶,黃金賀的處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他還是想通過自己的努力,過上更好的生活。他深知自己是殘疾人,能做的有限,因為母親的關系,又不能離家太遠,而現在農村外出務工的人多,土地拋荒的多,自己利用拋荒土地發展養殖產業是個不錯的選擇。說干就干,從2018年開始,黃金賀就以800元/年的價格,從村裡承包了7畝水塘、13畝荒地,開始養殖青頭鴨、白羽鴨和本地土雞。
黃金賀年輕時主要是外出務工,缺乏大規模養殖的經驗,但是他善於觀察學習,通過向其他養殖戶學習,看別人怎麼養自己就怎麼養,不斷摸索實踐,他很快掌握了大規模養殖的方法。2019年,黃金賀就養鴨5批,每一批200羽,存活率達80%,純收入1萬多元。同時,他還試著養殖少量本地土雞,在水塘裡放了一批魚苗,也增加了一點收入。2020年以來,黃金賀的養殖場現存欄青頭鴨1200多羽,白羽鴨100多羽,土雞550多羽。2020年全年計劃養鴨3批,其中青頭鴨共3000多羽、白羽鴨300多羽﹔養本地土雞2批共1000多羽,預計市場回暖后,全年收入將達到10萬左右,純利潤可達5萬元以上。
“我的養殖場離房屋很遠,有樹林有水塘,環境很好,我在這裡養雞鴨2年,沒有出現大規模雞鴨病死的,在這裡養的雞鴨,喂的都是玉米、谷物,可以說都是純天然的生態雞鴨。”黃金賀說。“太重的活我做不了,但是養雞養鴨我還是可以做,養了2年,有了收入,我現在很有信心,一定可以把雞鴨養好,靠自己的勞動過上更好的生活。”
增收脫貧感懷恩情 堅定信心提升效益
作為殘疾人,黃金賀一直得到黨和政府、村委的關心,在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前,2014年黃金賀就通過危房改造建起了1層92平方米磚混結構的平房,解決了安全住房問題。精准扶貧工作開展之后,村裡安排幫他焊接了樓梯護欄,給他的房屋進一步做了修繕,並通過改廚改廁進一步提升他的居住質量。第一書記、幫扶干部、村委干部也經常到家了解他家的情況,幫助解決實際困難,辦理種養殖得補貼、醫療保障手續等。經過幾年的幫扶,黃金賀於2019年順利脫貧摘帽。
提到精准扶貧,黃金賀感激的說:“副支書黃章托經常來家裡問我,有什麼需要幫助的﹔第一書記韋懿經常來家看我﹔幫扶干部每個月都來我家,了解我的情況,每年都幫我申請產業補貼﹔村裡看到我困難又想養雞養鴨,就以每年800元的價格把村后的荒地和水塘包給我了,我得到這麼多的關懷和幫助,才有信心養雞養鴨,才能安心發展產業,才有了更多的收入。我非常感激黨和政府,非常感激大家,我決心承包這片地10年,把自己的產業搞上去,有更多的收入。”
第一書記韋懿說:“殘疾貧困戶是我們重點關注的對象,讓他們提升發展信心,自立自強,有收入來源,收入有保障,過上好生活,既是我們長久以來推進脫貧攻堅的目的,也是實現脫貧摘帽的手段。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農產品銷路受到影響,近期,幫助貧困戶拓寬農產品銷路是我們工作的重點。下一步,我們將著眼於決戰脫貧攻堅的總體要求,繼續深入發展新品種的種養殖產業,推動農民脫貧致富。”(韋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