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林各族自治縣推廣種桑養蠶已有多年歷史,通過不斷的育優培優,目前已經成為當地頗具規模與特色的產業,同時也是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6月9日,採訪團前往隆林各族自治縣克長鄉猴場村、德峨鎮德峨村採訪。
克長鄉石漠化桑蠶高產示范基地。
來到克長鄉石漠化桑蠶高產示范基地,一眼望去,高山旱地上幾乎種滿桑樹,儼然就是一片“桑海”。“目前示范區的核心區面積達1500畝,整個石漠化山區桑蠶高產示范基地有3000畝,項目資金來源於隆林財政扶貧專項資金和東西部扶貧協作資金,總投入2500萬元。”隆林各族自治縣政協副主席、東西部對口扶貧協作辦公室主任陳曉慧向記者介紹,該基地採取“公司+村民合作社+大戶+貧困戶”四位一體發展模式,實行統一規劃、統一管理、統一質量、統一銷售,做到規模化種植、標准化管理。據了解,該項目輻射2個鄉鎮,5個行政村,涉及農戶1106戶,其中貧困戶348戶,貧困戶參與率為31.5%。
村民在收割桑葉。
距離猴場村30多公裡的德峨鎮德峨村,當地的許多村民也種桑養蠶。“我們村是典型的石漠化地區,九分石頭一分土是我們村的地域特點,發展種桑養蠶非常符合我們村的實際情況。”德峨鎮德峨村村民委副主任楊金伍如是說。
楊金伍向記者介紹,該村現有桑園面積1258畝,其中,今年新增桑園面積963畝,涉及貧困戶數75戶﹔現有蠶房面積3670平方米,其中,農戶自建的傳統蠶房1670平方米。2019年,德峨村新增建成邊坡屯和大水井屯共3個現代化蠶房,總面積1000平方米,2020年在建准備投入使用的現代化蠶房為1000平方米。
記者在採訪村民李應強。
村民李應強正在蠶房中進行消毒,見記者到來,他立馬放下手中工具,笑著向大家打招呼。經過交談,記者了解到,李應強是該村種桑養蠶的帶頭人,2013年在外打工的他,知道種桑養蠶有政府給予的優惠政策,於是決定辭工返鄉回家創業,發展種桑養蠶。回到家鄉,他先是用自家10畝田地嘗試種桑養蠶,經過精心管護,當年,他就賺了2萬多元。后來,為了擴大產業規模,李應強多次外出學習種桑養蠶技術,不斷積累經驗,逐漸成為了當地有名的養蠶能人。如今,周邊村屯的養蠶戶遇到疑難問題都找他,他即使再忙,都會及時答疑解惑。(記者 黃榮盛 石廣歡 文/圖)
李應強在蠶房進行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