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臉譜” ——記克長鄉梅達村的一組脫貧故事

2020年06月12日10:19  來源:隆林融媒體中心
 
原標題:脫貧“臉譜” ——記克長鄉梅達村的一組脫貧故事

脫貧攻堅的目標隻有一個,脫貧致富的路卻有千萬條。在隆林縣克長鄉梅達村有著這樣一些貧困戶,但他們不向現實低頭、敢向命運挑戰,努力克服困難,依靠勤勞和智慧脫貧致富的事跡感人至深,他們的脫貧故事在壯鄉苗寨廣為流傳……

“馬幫漢子”的脫貧路

馬幫是中國西南地區特有的一種交通運輸方式,遠古的茶馬古道給我們留下了無數傳奇,而今梅達村仍然活躍著一群“馬幫漢子”,他們在馬幫路上用勤勞和汗水講述著勵志的脫貧故事,建檔立卡貧困戶楊發昌就是故事的男主角。

楊發昌所生活的卡海屯是苗族聚居的村寨,自然條件十分惡劣,山石林立、溝壑縱橫,“九分石頭一分土,一分土地靠搗鼓”,這就是當地苗族群眾生活的真實寫照。卡海屯70%的群眾都是貧困戶,楊發昌家自然也不例外,精准識別那年,他們全家擠在一個不足60平米的茅草房裡。上有雙親年邁體弱多病,下有兩個兒子正在讀書求學,楊發昌夫婦成了家裡僅有的勞動力。

苗家人大都生活在高山地區,馬馱是他們重要的交通運輸工具,苗族小伙楊發昌從小就學會了這一生存本領,農忙之余他也靠馬馱來補貼家用。2014年,他經人介紹到福建省專門做起了馬馱生意,主要運送木材、高壓送變電基礎材料等,一年下來也有五六萬元的收入。后來為了擴大規模,他又東湊西借了5萬元購買了4匹馬,還說服在老家的妻子、親戚與他一起干馬馱。現在他一匹馬每天能掙到150元,6匹馬每天能掙到將近1000元,除去各類成本開支,夫妻二人一年能賺到10多萬元。2016年楊發昌不僅順利脫貧摘帽,而且還在村裡建起了漂亮的三層小洋樓。在楊發昌夫婦的帶領下,村民楊法良夫婦、楊阿陸夫婦等人也紛紛加入楊發昌的馬幫隊伍,楊發昌成了苗寨裡小有名氣的致富帶頭人,大家都親切地叫他“馬幫漢子”,如今,他依然在馬馱路上繼續前行……

背彎人不躬的壯家女

誰說女子不如男?婦女也頂半邊天。在梅達村這樣一位普通壯族婦女,她雖然身體殘疾,但她身殘志堅,依靠勤勞的雙手脫貧致富的故事得到眾人點贊,她就是貧困戶韋乜底。

韋乜底是個不幸的人,從小就因小兒麻痺腰椎彎曲,平時行走都比較困難,干不了重體力活。但她有著傳統壯族婦女勤勞的品質,雖然身體原因無法從事重體力活,但她擔起了一個好管家、賢內助的角色。為了讓丈夫、兒子安心地在外打工增加收入,她承擔起照顧家庭接送孫子上學的任務。並在自家地裡種植了油茶、玉米等,養雞養鴨、收拾院子、打掃衛生,地裡施肥除草……她總是忙個不停。“人隻要勤勞肯吃苦,都不會挨餓的”這韋乜底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眾人拾柴火焰高,在家人的共同努力下,2018年韋乜底家不僅脫了貧,而且還蓋了新房買了小汽車,韋乜底用彎曲的脊背走出了一條筆直的脫貧致富之路。

“小羊倌”心中的大夢想

“我的生活來源全靠這些羊,這些羊是我的救命稻草,我必須得小心呵護它們。”李頂飛一邊喂著小羊,一邊跟筆者拉家常,臉上洋溢著開心、幸福的笑容。李頂飛曾是梅達村的貧困戶,在鄉政府的支持幫助下,通過發展養殖產業走上了脫貧路,在2015年越過貧困線,成為了梅達村脫貧典型代表。

李頂飛命運多舛,從小母親去世,2014年在在外務工操作車床時不慎將右手拇指鋸斷,在治療過程中不僅花去了家中的所有積蓄,還欠了不少外債,當年妻子又離他而去,讓李頂飛原本貧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作為一名有著夢想的年輕人,李頂飛不甘心貧窮,他謀劃著就是在家鄉也要闖出一番名堂,於是選擇當起了“羊倌”,走上了養殖創業的道路。

放羊的路很艱辛,每天早晨開始,直到晚上七、八點才能回家,一年365天風雨無阻。中午,他用石頭搭起火灶,用小鍋做頓簡單的飯菜,在照顧羊群的同時應付一下肚子,晚上才能回家吃頓飽飯。更為艱難的是在養殖之初,由於缺少養殖技術,碰到羊羔生病時,他經常束手無策,無計可施,不得不跑到十公裡以外的鄉獸醫站去尋醫問藥。時間長了,他總覺得不是個辦法,於是嘗試著自學一些獸醫知識,抱著養羊的書自己研究琢磨,並借助手機網絡向微信群裡的一些專家或者養殖專業戶求教。就這樣,靠著學習實踐,他也慢慢掌握摸索出了一些養殖門道。隨著的養殖經驗和技術的不斷提高,李頂飛這個“羊倌”也當上了癮,2020年年初,一批羊出欄之后,他又購買了20多隻黑山羊,並加蓋了新的圈舍,進一步擴大了養殖規模。如今,李頂飛成了梅達村遠近聞名的“小羊倌”,但他並不滿足,他心裡還有更大的夢想,他說:“明年我還要再種上幾畝巨峰葡萄,把羊糞生成的生態有機肥來作肥料,這樣不僅能減少污染,還能提高葡萄產量,我要以種養結合的方式來增加收入,拓寬致富路子。”

(責編:李敏軍、陳露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