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貸牛還牛”都安扶貧形成發展產業鏈 貧困戶有盼頭

2020年06月11日16:39  來源:廣西新聞網
 
原標題:“貸牛還牛”都安扶貧形成發展產業鏈 貧困戶有盼頭

 

都安地蘇鎮鎮興村上蘇隊貧困戶蘇建坤通過“貸牛還牛”項目牽牛22頭回家飼養實現增收脫貧。馮革裡 攝

6月8日,“決戰決勝走基層、總攻之勢大採訪”——千名記者一線行大型主題採訪活動採訪團第二組記者來到“貧中之貧、困中之困、堅中之堅”都安瑤族自治縣,記錄“一頭牛改變一個產業、一頭牛改變一個貧困村落后面貌”形成扶貧產業鏈的故事。

陸飛琴一家是都安瑤族自治縣地蘇鎮鎮興村上蘇屯村民,2015年被識別為貧困戶。2016年,陸飛琴響應政府號召,開始養殖牛犢3頭,其中“貸牛還牛”1頭,自購2頭,當年就賺了錢嘗到了甜頭的陸飛琴一家,連年擴大肉牛養殖規模。2017年養殖4頭,2018年養殖10頭,2019年養殖20頭,2020年遞增到了22頭,都安的“貸牛還牛”發展模式以其零風險、可循環、收益大的優勢惠及了無數像陸飛琴這樣的貧困戶。

據了解,自開展脫貧攻堅以來,為徹底扭轉貧困戶無產業無技術現狀,都安瑤族自治縣黨委政府本著“送錢送物不如送一門致富技術”的扶貧理念,頂層設計“政府、企業、保險、農戶”四位一體協同推進“貸牛還牛”扶貧產業,形成“政府扶持、企業牽頭、農戶代養、貸牛還牛、還牛再貸、滾動發展”的發展模式。

目前已發放牛犢25799頭,覆蓋貧困戶22764戶88680人,通過”貸牛(羊)還牛(羊)”項目的推動,全縣肉牛從9.27萬頭發展到近15萬頭,肉羊從69.42萬隻發展到近80萬隻,逐步實現“戶均一頭瑤山牛”和“千山萬弄百萬羊”的目標,形成貧困戶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的穩定長效脫貧路徑。

貧困戶養牛可致富,企業主動作為。企業對牛犢引進、養殖、銷售等環節全程包攬、負責到底。引進優良品種推廣運用“微生物+”先進技術,實現生態養殖繁育。貧困戶從企業“貸”到種牛進行養殖過程中,企業協助畜牧部門為養牛貧困戶提供日常的技術指導及防病治病服務,保証肉牛長得好、長得快。在肉牛達到出欄標准后,企業按市場定價從貧困戶手中回購肉牛,按保底價格收購,由政府對市場價格和收購價格提供差價補貼。打造全產業鏈,企業還建設西南冷鏈倉儲物流中心和牛羊屠宰加工廠,將屠宰、加工、冷鏈三環節無縫銜接。實現“一頭牛變兩頭牛”的價值升級﹔通過冷鏈倉儲物流中心,牛肉經屠宰加工后直接進入凍庫,通過冷鏈物流能送達全國各地,實現“牛在都安養,肉在全國賣”。

保險跟進,都安利用中國人保財險廣西分公司在河池市開展扶貧融資業務試點的機遇,鼓勵和支持符合條件的扶貧產業龍頭企業積極申請人保財險融資支持,企業所貸款項由市、縣級財政分擔貼息,有效地解養牛企業資金周轉壓力。為讓貧困戶吃上“定心丸”,都安瑤族自治縣整合資金為每頭貸牛購買400元的保險費,如果貧困戶飼養的出現意外死亡,保險公司將提供保險理賠,貧困戶可免費再領取牛犢進行飼養,實現貧困戶參加“貸牛還牛”項目“零風險”。

農戶自主,在產業發展過程中,貧困戶向政府提出參與“貸牛還牛”項目請求,根據自身條件自主選擇個人自養或聯建聯養方式。政府利用貧困戶5萬元小額信貸每年所享有的4000元收益金,每年利用收益金幫助貧困戶購買1頭牛犢給貧困戶飼養,養殖周期為12個月,牛犢本金歸貧困戶所有。由於實行還牛再貸、滾動發展,從2018年開始,每個貧困戶飼養牛達1頭以上。讓貧困戶全面掌握了養牛的實用技術,實現“扶上馬、送一程”和不可逆轉的脫貧。(記者 陳創明)

(責編:陳露露、許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