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雲:傳承苗繡技藝 弘揚民族文化

2020年06月11日22:58  來源:人民網-廣西頻道
 

楊雲在制作苗繡作品。樂秀工作室供圖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文明與心智的產物,是民族文化與文明的根基。生於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縣苗衣制作世家的楊雲,於2009年成立“樂秀工作室”,目的是推廣、分享、傳播、培訓苗繡技藝,讓更多的年輕人來學習苗繡,傳承苗繡。同時陸續開發出不同系列純手工刺繡作品,並與眾多民間手工藝者、相關文化機構及院校的師生交流合作,優勢互補,設計開發產品,參加全國及地區性的相關比賽,並獲得不錯的成績。

母親口傳手授傳承苗繡技藝

楊雲從小就對苗繡著迷。“苗族沒有文字,苗族的文化是通過母親口傳手授,以蠟染刺繡的方式傳承給女兒,比如裙子上部分的蠟染,我們不叫‘畫’。我們叫‘寫’。”楊雲從小被告知點蠟時一定要懷著虔誠的心,心裡一直記得哪條直線記載著苗人度過的江河,哪個符號代表的是苗人居住過的地方.....說起這些,楊雲的腦海裡就出現了年幼時和大姐、二姐跟母親學習畫蠟的場景。

楊雲回憶說,當年已十幾歲的大姐坐姿筆直,手下的蠟刀游刃有余,3尺長的直線一氣呵成,沒有用尺子卻畫的和尺子畫的一樣筆直,點的蠟花也是大小均勻,母親坐在旁邊暗暗點頭。而當時五歲的楊雲和8歲的二姐,因為怕燙手而把筆直的線畫成了曲線,圓形也變了樣……平時溫柔愛笑的母親這時皺著眉頭,還忍不住在二姐頭上拍了一巴掌。楊雲說,學刺繡的時候,母親會告訴她們,哪個符號代表山川,哪個符號代表河流,哪些是祭祀場景。上學后楊雲和姐姐們忙於學業,到后來母親病逝,再也沒有媽媽再督促她們學習傳統技藝,楊雲一度以為自己忘記了這些手藝。

重拾苗繡技藝守初心

高中畢業后,楊雲去了很多地方,做過服務員,外貿服裝公司職員,服裝版型師等職業,白天的時候為了生計而奔波勞碌,有時夜裡獨坐到天明,心想著這些都不是自己想要的東西。終於在2008年夏天,楊雲背著行囊,和大姐二姐游走在貴州黔東南苗人聚居之地。她們在施洞和當地的苗胞一起唱山歌﹔向坐村頭的老阿媽學刺繡,到丹寨尋訪最老的蠟畫師,被丹寨生動夸張的蠟染折服,驚嘆於榕江幡旗上寫意的雙頭鳥龍,還有嚴謹庄重的幾何圖形三都被面,精致的六枝苗蝴蝶紋.......她突然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了,原來母親走了,母親教給她的女紅一直在心底的某個地方,靜靜的在那裡等著。后來,楊雲又陸陸續續的去了雲南,湖南,貴州安順等地,學習了當地的刺繡針法和蠟染技藝,結合廣西當地的技法進行創作。

楊雲設計制作的苗族服飾。樂秀工作室供圖

開創“3D立體墊高繡法”

在貴州安順天龍屯堡採風時,楊雲對當地的地戲臉譜充滿了好奇,於是想用苗繡的技法繡一幅表現屯堡地戲臉譜的作品--《臉子》,沒想到這一繡就是一年多。 地戲的臉譜是用木質細膩的木料料雕刻后,然后上彩晾干,如果用苗繡原有的一些針法繡的話,出來的作品會過於平面,表現不出臉譜的立體感,達不到惟妙惟肖,神靈活現的效果。楊雲決定在苗繡剪紙墊繡的基礎上,用棉花代替剪紙,一層一層的把需要凸出的部位墊出一定的高度(最高墊到3.5厘米),然后再在上面施以各種針法進行刺繡。楊雲把這種自創的繡法稱之為“3D立體墊高繡法”。

“我希望這些技藝通過服飾、箱包、家居用品等日常用品再設計,把苗族的文化傳承下去並發揚光大。”楊雲說。(蔣堯)

來源:廣西新聞網

(責編:吳明江、黃昱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