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名記者一線行大型主題採訪活動啟動

2020年06月09日09:22  來源: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
 

接地氣 冒熱氣 弘志氣

“決戰決勝走基層、總攻之勢大採訪”——千名記者一線行大型主題採訪活動啟動

開欄語

深入踐行“四力”,聚焦脫貧攻堅。為全面宣傳我區脫貧攻堅成就,宣傳以黃文秀精神為內核的榜樣力量,以決戰決勝之勢發起最后總攻的時代擔當,營造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收官之戰的濃厚輿論氛圍,6月8日至7月7日,自治區黨委宣傳部、自治區黨委網信辦組織開展“決戰決勝走基層、總攻之勢大採訪”——千名記者一線行大型主題採訪活動,來自自治區、市、縣三級媒體,以及中央駐桂媒體、重點網絡媒體等新聞媒體的記者編輯共計1000余人,將深入基層、深入群眾開展採訪報道。本報今日起開設專欄,集中報道八桂大地脫貧攻堅的生動實踐和偉大成就,鼓舞、激勵全區各族人民以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信心和斗志,堅決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敬請關注。

用筆端、鏡頭、話筒,採擷“冒熱氣”“帶露珠”的素材,講述有溫度、有靈魂的故事……在廣西全區上下攻克脫貧最后堡壘的關鍵時刻,6月8日,“決戰決勝走基層、總攻之勢大採訪”——千名記者一線行大型主題採訪活動啟動儀式在全區各設區市同步進行。

謳歌時代主旋律,引領社會同奮進。來自自治區、市、縣三級媒體,以及中央駐桂媒體、重點網絡媒體和主要商業網站記者編輯共計1000余人,將在為期一個月的時間內,組成多個採訪團奔赴全區各地基層,全媒體、多角度地發掘記錄八桂大地脫貧攻堅新氣象、人民群眾新作為、各級干部新擔當的動人事跡、感人精神、喜人成果,謳歌70年來壯美廣西滄桑巨變和人民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

採訪“接地氣”,記者在基層一線受感染受教育

“好記者,時時在路上。好新聞,永遠在基層。”人民日報社廣西分社記者張賀介紹,今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人民日報社廣西分社全體記者深入全區貧困地區採訪調研,至今已經在《人民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刊發了110余篇脫貧攻堅報道。張賀認為,要講好廣西脫貧故事,就要切實增強“四力”,他將珍惜這次採訪機會,多多前往田間地頭,跟鄉親們拉家常,尋找脫貧攻堅的典型經驗和動人故事,以更加飽滿的熱情、細膩的筆觸把廣西脫貧故事講到大伙的心坎上。

與他同樣感受的,還有欽州新聞傳媒中心記者卓為勇和右江日報社記者黃榮盛。他們說,這次大型主題採訪活動是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脫貧攻堅進入沖刺期開展的,是記者增強“四力”、大展拳腳的好機會,“越是深入採訪,越是感覺到改革發展的思路更清晰,脫貧攻堅力度更明確,干群干事創業的激情更充足。”

“火熱的採訪現場,也是一次記者內心受教育、受洗禮的過程。”北海廣播電視台《北海新聞》欄目記者沈世鈺感慨地說,貧困地區的變化,是廣大黨員干部用心謀劃出來的、用腳步丈量出來的、用汗水澆灌出來的。玉林日報社記者部主任李小軍說,基層是最好的課堂,群眾是最好的老師。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戰果來之不易,成之惟艱﹔這其中大有文章可做,大有經驗可挖,大有故事可寫,大有人物可贊。

在金秀瑤族自治縣桐木鎮的易地搬遷小區“幸福裡小區”舉行的來賓市分會場活動結束后,記者們紛紛表示,要把習近平總書記對少數民族群眾的關懷,對廣西人民的深情厚愛融入到採訪活動中,傳達給各族群眾﹔要通過筆墨、鏡頭,把各族群眾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信念,和干群一起艱苦奮斗、開拓脫貧致富康庄大道的好故事傳播出去。

一個個產業快速崛起,一條條道路修進大山,一個個家庭展現笑顏……採訪中,扶貧干部心中的無限真情、貧困群眾眼中的無限希望,最為動人。來自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廣)、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中國日報、中新社、中國青年報、中國教育報、科技日報、法制日報等中央駐桂主要新聞媒體,自治區、市、縣三級主流新聞媒體,人民網、新華網、國際在線等中央新聞網站廣西頻道,廣西新聞網、北部灣在線、廣西網絡廣播電視台、南寧新聞網等區內主要新聞網站,今日頭條、騰訊網、新浪網、百度等網絡媒體和主要商業網站的編輯記者們共計1000余人,深入一線、直擊現場,聆聽大地心跳、把握時代脈搏,用生動的筆觸、鮮活的鏡頭全方位呈現八桂大地脫貧攻堅的歷史進程。

新聞“冒熱氣”,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躍然紙上

在馬山縣白山鎮民族村,第一書記農建萍成為媒體記者們追捧的“明星”。

農建萍介紹,民族村地處馬山縣環弄拉生態旅游圈,該村把握馬山縣發展“體育+”契機,深度挖掘鄉村休閑旅游資源,在后盾單位等的支持下建設了游客服務中心、生態停車場、旅游廁所、汽車營地、騎行步道等配套設施,村屯面貌煥然一新,多年來受困於山旮旯的貧困戶吃上了“旅游飯”。“今年我們將對二級公路沿線的自然屯進行風貌改造,進一步提升旅游品質。”農建萍像導游一樣邊走邊侃,不時停下腳步介紹該村脫貧攻堅的成果,還主動與媒體記者互加微信:“希望大家多宣傳、多報道,讓更多的人知道民族村!”

微車間助力扶貧。6月8日,千名記者一線行大型主題採訪活動啟動儀式結束后,自治區、崇左市、天等縣媒體記者鏡頭紛紛聚焦在天等縣龍岩易地搬遷安置點應豐扶貧車間。扶貧車間的147名工人中,就有51戶貧困戶。採訪團記者在現場看到,貧困戶黃葵明正忙著車衣剪線。她說,她在這裡做工月收入2000多元,如今生活越來越好了。

“沿布邊緣縫合,縫制的線路要平整,前襠分別鎖邊,並車縫下段……”在貴港市港北區劃得制衣廠就業扶貧車間,脫貧致富后返鄉創業的覃增劃邊查看工人縫制情況,邊傳授縫制技巧。目前,車間優先吸納了老鄉家園住戶25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群眾22人,計件計酬月工資收入1800元至4000元,讓更多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

小產業實現大作為。隆林各族自治縣者保鄉班支花村是平班水電站庫區的后靠移民村,一度貧窮落后。近年來,當地政府大力引導貧困群眾發展西貢蕉和百香果產業,不少貧困戶因此脫貧摘帽。8日,採訪團走進班支花村西貢蕉種植基地,採訪正忙著採摘、過秤、打包香蕉的蕉農。村民常理朋說,他種植西貢蕉103畝,2018年成功脫貧,2019年賣香蕉掙了12萬元。

靠發展產業脫貧致富的,還有昭平縣昭平鎮馬聖村。當天,賀州市採訪團來到馬聖村,深入了解當地種植番石榴產業和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情況,記錄村裡致富帶頭人和駐村第一書記兢兢業業的工作場景。

“紙情畫意”拓出脫貧新天地。在藤縣嶺景鎮的廣西藤雅憶古工藝品有限公司展廳,一幅幅由傳統造紙和現代畫藝融合的裝飾畫讓人目不暇接。

“為了帶動更多貧困戶就業,去年10月公司設立了扶貧車間。”公司創辦者陳守杰告訴梧州採訪團的記者,工人按照設計好的底板圖案進行刺繡、上色,再經過裝裱,就成為一幅獨特的美麗牆飾,既為生活創造了美,也令更多貧困戶增收脫貧。

柳州分會場的活動在三江侗族自治縣高山上的布央茶場啟動后,記者見到了布央村的貧困戶石初利。她說,過去一家全年收入不到8000元,自從有了茶園,她家兩畝多的茶樹每年有兩三萬元的收入,她自己還參加一些旅游項目裡的民族表演,每月收入也有上千元。

採訪過程中,採訪團還遇到一群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這裡實在太美了,像仙境一樣,完全想象不出以前是個貧困村。”湖南游客龍小明說,他們期待通過媒體的進一步報道,更深入地了解侗鄉人民如何決勝脫貧攻堅,過上好日子。

群眾“弘志氣”,激發決勝脫貧攻堅的內生動力

6月8日,河池市採訪團來到都安瑤族自治縣採訪“貸牛還牛”扶貧產業全產業鏈。地蘇鎮鎮興村村民陸飛琴告訴記者們,家裡靠養牛脫貧了,1-5月她家賣了6頭牛,純收入3萬元左右。“家裡能脫貧,全靠黨的好政策。”陸飛琴說,今后他們要更努力,再多養些牛,讓日子越過越紅火,還要堅持送3個孩子好好讀書,讓子孫后輩永遠不再受窮。

欽州市欽南區久隆鎮荷木村村民張瑞亮家有9口人,因殘、因病致貧。近年來,在黨和政府的幫扶下,他家種植辣椒、水稻,養殖雞,2018年成功脫貧。通過危房改建,還住上了磚混結構穩固住房。

“今年我家種了4畝辣椒、5畝水稻,還養了2萬隻雞,預計收入超過10萬元。”張瑞亮的兒子張龍偉接受採訪時說,窮不可怕,沒志氣才最可怕,“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我們奔小康的路越走越順暢、越走越寬廣。”

在上思縣那琴鄉排柳村百馱屯,漫山遍野的紅香橙樹郁郁蔥蔥,長勢喜人。村民歐玉沖告訴採訪團,他靠種橙子在2016年脫了貧,去年賺了近10萬元。“水泥路通到屯裡,房前屋后硬化了,村裡修建了黨員群眾活動場所、黨群書屋、休閑活動平台、便民停車場。”歐玉沖自豪地介紹,現在村子建成了小花園,村民們的日子也越過越紅火,一點不比城裡人差。

當記者們來到天等縣泗水鄉龍甸村裡排壯寨脫貧戶石崇香家,被滿牆的獎狀震撼了。數一數,一共47張,這是石崇香兩個女兒獲得的“三好學生”“優秀少先隊員”等各種榮譽。“貼上的只是小部分,很多証書都放在櫃子裡。我們這輩人吃了文化不高的虧,孩子一定要學知識。”石崇香告訴記者,如果沒有政府幫扶,孩子很難好好上學。

近年來,裡排壯寨發展百香果、獼猴桃、羅漢果種植和鳳雞養殖等特色脫貧產業,寨子裡的其他貧困戶逐一脫貧,而石崇香一家因病因學致貧,需要幫扶。針對石家的特殊情況,當地政府除了給予相應補助政策兜底,還在其產業發展和就業上給予精准幫扶,引導和幫助他們種植兩畝多枇杷、3畝獼猴桃、3畝油茶。2018年,石崇香家達到“八有一超”的標准,正式脫貧摘帽。在裡排壯寨,石崇香是最后一個脫貧的家庭,從此全寨貧困發生率降為零。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小康路上“一個也不能少”“大家一起走”。一個不能少的背后,是黨的扶貧政策和后盾幫扶單位真金白銀的付出﹔一個不能少的背后,是廣大黨員干部身先士卒、擔當實干的背影﹔一個不能少的背后,是當地百姓群眾鼓起向貧困開戰的勇氣,用內生動力去爭取美好生活的向往。

使命還在繼續,踐行“四力”還在延展。採訪團的千名記者,將用一串串腳印、一幅幅畫面、一行行文字,記錄下這一波瀾壯闊的歷史節點。(記者/王春楠 孟振興 藍永前 管林華 周政光 巫美橋紅 凌聰 潘雲峰 鄧盛龍 張冠年 潘登 王克礎 盧彬彬 唐正芳 諶貽照 韋鵬雁 通訊員/左德強)

(責編:陳露露、李敏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