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三江縣程村鄉大樹村集體經濟示范項目。三江侗族自治縣程村鄉供圖
圖為一名農戶將魚苗放入稻田。三江侗族自治縣程村鄉供圖
人民網三江6月3日電 “望侗鄉千百裡稻田,高山稻魚滿地飄香”。近日,走進位於潯江河邊的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程村鄉大樹村,那裡江水悠悠、兩岸青山。大樹村如同一個少年,在這條潯江河邊茁壯成長。沿著整潔的村級路進到夏村屯種稻養魚基地,映入眼帘的一片壯美的山水田園景象。一副剛勁有力行書揮洒的對聯張貼在新建的基地村級集體經濟綜合樓兩側。
乘勢聚力,立體化打響發展特色農業富民品牌
“以前單一種植水稻收入少,通過走出去學習,近年來我們採取‘優質稻+再生稻+瓜果+魚’的立體化種養方式,每畝田收入翻了三番”,大樹村黨總支部書記侯錦成說。2016年以來,三江縣委、縣政府聚力打造“三江高山稻魚”富民品牌,大樹村搶抓機遇,充分利用政策優勢,依托三柳高速、貴三高鐵、焦柳鐵路匯聚該鄉的大交通優勢,以“高山稻田邊黨建”為載體,以“黨支部+基地+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大力開展“一帶二幫三﹒先鋒促脫貧”活動,大力推進種稻養魚富民產業。據統計,通過立體化種植,該基地每畝農田可增收4000元以上,基地發展成為“國家稻田養魚標准化示范區”、“廣西稻田綜合種養示范縣院士工作基地”,2018、2019年全國種稻養魚現場會相繼在該基地召開,大樹村獲得自治區五星級黨組織、自治區生態村、柳州市先進基層黨組織、柳州市紅旗村等殊榮。
因地制宜,多元化打造鄉村休閑旅游示范基地
“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要因地制宜,多渠道發展,這樣不僅村民有收入,民也富裕了。”80后的該村黨總支副書記、村民委主任唐麟告訴筆者。思路決定出路。2019年,該村拓寬發展思路,整合資源,充分依托基地發展優勢、以及周邊豐富的水庫資源,發展延伸“稻+漁+鄉村飯館+休閑垂釣”產業鏈,奏起“四曲連彈”模式,充分“借力生蛋”,利用集體經濟發展扶持政策,在種稻養魚基礎上,修建基地鄉村飯館、休閑垂釣區、休閑捕魚區等,由該村帶富黨員能人唐新光生態養殖專業合作承租並經營,著力打造集種稻養魚、生態養殖、休閑垂釣、烹飪侗家油茶、酸魚、酸肉等美食於一體的鄉村休閑旅游示范基地。目前,該項目每年助村集體經濟增收5萬余元。
滾動發展,發揮好資金效益奏強村級集體經濟
“這裡離家近,我在這裡務工,不僅可以幫助家中做一些家務,還每年幫家裡增加收入3萬元。”在鄉村館中務工的貧困群眾滿臉微笑。自推行“稻+漁+鄉村飯館+休閑垂釣”模式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以來,該村注重“以錢生錢”、“以錢干事、干群眾想干的事”,用垂釣項目收入的60%進行全體村民分紅,用村集體經濟收入的積累資金5萬元進行再滾動發展集體經濟項目硬化村部空閑場地出租,僅半年收入0.6萬元,充分發揮資金效益,調動村民積極性。在扶貧發展的大好政策優勢下,大樹村已從2016年的村集體經濟“零收入”破冰發展到如今每年收入突破10萬元。(潘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