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特色產業助力貧困縣摘帽

——廣西德保縣打造特色產業觀察

龐革平 陳仁寶 農玉簫

2020年05月26日15:57  來源:人民網-廣西頻道
 

廣西德保縣地處桂西南大石山區,山多地少制約著德保縣的發展。2016年初,全縣貧困發生率為21.0%,經過多年攻堅克難,如今已降到1.22%以下。2015年以來,這個昔日集“老少邊山窮”於一身的國家級貧困縣,聚焦柑橘、山楂、桑蠶、生豬、糖料蔗、肉雞、八角等扶貧產業,探索“1125工程”“黨群致富共同體”等發展模式。2019年,縣級“5+2”特色產業覆蓋全縣有發展能力的貧困戶1.65萬戶,覆蓋率94.32%,全縣行政村全部實現有集體經濟收入,總收入超千萬元。2020年5月11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批復,同意德保縣脫貧摘帽。

創新舉措,推動產業規模化發展

走進那甲鎮大章村,沿路成片蒼翠的桑葉映入眼帘。

“全鎮8個村800多戶貧困戶,僅桑蠶這一項,年均增收6000元以上。”那甲鎮黨委書記李萍介紹,那甲鎮大章村聯合發展種桑養蠶產業示范園採取“聯合黨委+專業合作社+基地+能人”模式,把中屯、上央等八個分散的村整合起來抱團發展,進行標准化管理,做強了產業。

這是德保縣實施“1125”扶貧產業工程取得成效的一個縮影。“1125”工作模式,即“一個黨支部引領,打造一個產業基地,實現貧困戶、貧困村集體經濟雙覆蓋,用好創業致富帶頭人、龍頭企業、技能培訓、資金政策、金融保險等5大要素”,以此實施規模化種植、區域抱團發展。

與此同時,德保縣結合產業基地發展的優勢,創新打造“黨群致富共同體”。以黨建引領,以專業化生產為基礎,為群眾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減少群眾在生產經營過程中不必要的人力和資源的浪費,讓黨組織建在產業鏈上、黨員聚在產業鏈上、群眾富在產業鏈上,實現“支部強、產業興、群眾富”的“三贏”目標。

德保縣龍光鄉打造的黨群致富共同體覆蓋了全鄉19個行政村,建立起80個產業黨小組,進行技術指導和產銷對接,2019年全鄉村集體收入達168.55萬元,平均每村8.8萬元﹔足榮鎮百農村第一書記梁祖城牽頭帶領支部黨員干部及群眾創辦微型榨油作坊,帶動全村405戶群眾,年收入19.36萬元。

截至2019年,全縣已全面創建139個“黨群致富共同體”,全縣村集體經濟總收入達1213.63萬元,185個村(社區)集體經濟收入全部達到4萬元以上。其中,有28個村村集體經濟突破10萬元。

品牌引領,構建“產銷一體”幫扶模式

“品牌打出去了,果還長在樹上基本就被訂購完了。”都安鄉金灣灣臍橙產業示范基地的果農覃仲田說,每年到挂果的季節,臍橙基本供不應求,主要通過線上線下銷往全國各地。

近年來,德保縣聚焦特色產業和優勢資源,整合包裝了一批精品項目,打造出一批農業品牌。“十三五”期間,德保臍橙、德保山楂、德保黑豬、德保矮馬等產品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認証,德保臍橙等9個產品通過農業農村部無公害產地認証。

為了走精品化、高端化的路子,德保縣轉變傳統銷售觀念,按照產品質量,分類分等級進行包裝銷售。

“一個品質上乘的臍橙,經過精心包裝,在一線城市可以賣到15元一個。這個市場一旦打開,帶來的經濟效益很可觀。”德保縣農業農村局局長農全歡說。

目前,德保縣共種植柑橘面積14.3萬畝,柑橘產業帶動貧困戶1510戶5889人,年人均增收4906元。以臍橙為主的柑橘類水果已成為德保的一張“產業名片”。

同時,為了延伸產業鏈,德保縣引進廣西實味有限公司、廣西德保縣江緣繭絲綢有限公司等加工企業。實味的山楂系列產品成了德保旅游優選的“伴手禮”,江緣絲綢公司年產白廠絲600噸,年銷售收入2.7億元,解決當地700多人就業。燕峒鄉旺屯村的鐵皮石斛種植基地年產值約225萬元,帶動旺屯村100戶貧困戶依靠產業脫貧致富,僅務工就使貧困戶年均增收7000元以上,村集體經濟每年收入預計超15萬元……

德保縣以深圳市南山區對口幫扶為契機,通過電商平台銷售推廣、農產品展銷會、實地考察促成包銷等方式,加大臍橙、柑橘、山楂等特色農產品的銷售力度,積極探索“產銷一體”的幫扶模式。

2019年至2020年3月,深圳點籌網電商平台就通過線上線下銷售德保縣特色農產品達3168.8萬余元,涉及小雜糧、大果山楂等30余種農副產品,採購德保臍橙136萬斤,帶動1086名貧困戶實現增收,人均增收約達1500元。

(責編:李敏軍、陳露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