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進行時

黎湛線成“擔擔軍”的致富路

2020年05月20日17:32  來源:人民網-廣西頻道
 

到站后,果農挑著水果下車,准備前往市場售賣。林祥雲攝

時至夏日,瓜果飄香,各地復工復產全面推進,黎湛線上的“擔擔軍”又開始忙碌起來,他們每日從河唇出發,乘綠皮火車去外地市場賣果,日出而作,日落而歸,過著簡單安穩的生活。

5月13日,天剛微亮,廉江市河唇鎮橫窩村的吳乃遠和妻子就騎著三輪車來到果園。他家有十畝地,種植番石榴、荔枝、龍眼、楊桃等水果。“你瞧,這個果多靚!今天一定可以賣個好價錢!”他倆摘了三筐番石榴、一筐荔枝,往三輪車上一抬,急忙趕往河唇火車站,准備乘湛江至南寧K9314次列車去玉林。

河唇是粵西地區的“百果之鄉”,山坡上、垌田裡,隨處可見番石榴、紅楊桃、貴妃黃皮等優質水果,種植面積達4萬多畝。橫窩村有“水果村”之稱,這裡一百多戶村民,祖祖輩輩都以種植水果為生。

河唇站站台上,列車員幫果農搬運水果。曹爍攝

“以前沒有火車,我爺爺那輩就挑著擔子,步行去外地賣果,出去一次好幾天才能回來,特別辛苦。”吳乃遠回憶。1956年,黎湛鐵路開通運營,火車開到家門口,當地果農開始乘火車去外地,久而久之形成了“擔擔軍”,一直延續至今。

當天9時許,伴隨清脆的汽笛聲,列車開進河唇火車站。站台上,吳乃遠和幾十位果農翹首以盼,他們挑起上百斤的擔子,排成“一”字形隊伍有序上車,竹筐裡是帶著露珠的水果,也是他們一天的“希望”。

火車悠悠,駛向遠方。果農把竹筐放在車廂空閑角落,三三兩兩坐在一起聊著行情。“這個車開行時間好,我們早出晚歸都坐它,從河唇到玉林往返票價37元,與班車相比價格便宜、速度更快。” 吳乃遠扳著手指算賬,“有了火車,我們才能挑果去外地賣個好價錢,要不然這些果都爛在地裡了。”

K9314次列車長盧海幫果農整理籮筐。曹爍攝

河唇站外,吳乃遠和妻子卸下水果。林祥雲攝

50歲出頭的吳乃遠,加入“擔擔軍”三十余年。他的水果當天採摘、銷售,新鮮味甜,每天扣除成本最少能賣200多元,最多賣到400元,一年下來能有8—10萬元。依靠賣果收入,他和家人甩掉了貧困帽子,蓋上了三層小樓,生活有滋有味。

果農譚阿姨也是“擔擔軍”中的一員,她心滿意足地說:“我28歲就出來賣果,今年58歲了,三十年來無論刮風下雨,我都會坐車出去。雖然很辛苦,但家裡收入穩定,三個孩子都完成了學業。”

數十年如一日,“擔擔軍”成了鐵路常客,也成了鐵路人的朋友。每次看著果農挑著上百斤重的擔子,鐵路工作人員都會搭把手,協助他們進站、上車﹔河唇火車站為果農開辟進站綠色通道,在確保行車安全暢通的前提下,盡可能將K9314次列車接進一站台,避免讓他們走天橋,降低安全風險和勞動強度。旅途中,鐵路職工有最新的水果行情,也會第一時間與果農分享,讓他們及時知曉沿線哪些地方水果好賣。

“看著他們帶著期盼出發,帶著收獲歸來,作為一名鐵路人,我特別有成就感。”在黎湛線值乘多年,列車長盧海對果農的情況如數家珍。他深知,這條鐵路對於沿線百姓,就是一條實實在在的致富路!

列車上,吳乃遠和妻子阿萍展示即將運往廣西玉林售賣的荔枝。曹爍攝

果農吳乃遠家中種植了番石榴、荔枝等水果。曹爍攝

最讓盧海感到欣慰的是:半個多世紀來,黎湛線已從內燃鐵路升級為電氣化鐵路,綠皮小慢車變成了空調列車,速度快了、環境好了,“擔擔軍”的出行更加方便。

如今,當地越來越多果農乘致富火車,改善了生活,蓋起了小洋房,開起了小汽車,改變了銷售模式,“擔擔軍”的人數也逐年減少。但不變的是,黎湛線上的綠皮火車依舊日復一日運行著,為每一位沿線百姓帶去幸福和希望。(王勇 林祥雲 廖景芝 張留軍 戴佩芸)

(責編:王勇、陳露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