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縣的“另類” 旅游界的“黑馬”

——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創新開展旅游扶貧工作觀察

龐革平 韋哲

2020年05月19日20:08  來源:人民網-廣西頻道
 

“大化瑤族自治縣脫貧攻堅的一些做法顯得‘不務正業’,太過‘另類’。”這樣的聲音曾在廣西河池市大化縣干部群眾的耳邊縈繞。

大化縣共有20000多座山峰3300多個山弄,自然條件惡劣,基礎設施薄弱、經濟發展滯后,是廣西4個極度貧困縣之一。

曾經,河池市巴馬瑤族自治縣、南寧市馬山縣邊緣部分劃歸大化縣的群眾紛紛要求返回原籍。

但是,2019年10月,大化縣榮獲廣西“十大最美縣域”稱號。全縣接待國內外游客人數達277.59萬人次,同比增長33.31%﹔旅游總消費34.91億元,同比增長35.92%。

大化縣為何“另類”而躍為旅游界的“黑馬”?

創地標搞美食 扶貧產品銷四方

2016年,大化縣在啟動大石山區基礎設施建設大會戰的同時,走上了創“地標”的征程。

在數次調研及邀請廣西和國家農業部畜牧專家深入考証之后,大化縣在生態優良的大石山區大力發展七百弄雞產業。同年底,七百弄雞被授予“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証產品”。但2017年春節來臨之際,一場突如其來的禽流感,使數十萬羽正適出欄的七百弄雞遭遇滯銷。

“哈哈,這是作秀的后果。”有人冷嘲熱諷。

“世界上從來沒有一帆風順的事業!”在號召全縣開展消費扶貧之后,大化縣堅定不移推動七百弄雞產業壯大發展。如今已建成七百弄雞扶貧養殖場148個,參與養殖的貧困戶2900多戶。

七百弄雞為何如此涅槃?關鍵在堅持品質至上、健康安全。大化縣構建了嚴格的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在高峰叢深窪地以生態放養的方式養殖的七百弄雞,肌肉結實,肉質細嫩,營養豐富,味道鮮美,因而通過了“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証”,並於2018年獲得首屆廣西好食材“十大好吃雞”榮譽,2019年入選第二批廣西農業品牌目錄。

品質至上,讓大化七百弄山羊、白玉薯接著通過“地標”認証。目前,全縣共創出“三品一標”農產品已達20多個,並拿到中國綠色食材基地縣美譽,農產品產生了品牌效應。

同時,大化縣提出“美食驅動”戰略,並成立了獨一無二的美食辦。

起初,質疑與異議者眾。

但是,大化創意廚藝大比拼系列活動每年照常輪番舉行。飯店之間、鄉鎮之間、村與村之間“比吃”﹔舉辦全國民族特色美食大聯展,堅持參加每年舉行的廣西民族地方特色美食大賽和全國烹飪技能競賽,展示地方生態食材的長壽美食魅力,每年捧回數十個獎項。

“實際上,一切都是為了扶貧。”大化縣委書記楊龍文說,“我們將白玉薯、七百弄雞、山羊等綠色食材,創意打造美食菜品和美食宴席,就是為了消費扶貧。”

在第十五屆中國食品安全年會上,楊龍文被年會組委會評為“食品安全守望者”,大化被授予“食品安全管理創新案例”。

如今,大化已成為“中國長壽特色美食之鄉”、“中國康養美食之鄉”,美食名氣不斷攀升。“壯瑤大席”還榮獲“中國菜·全國省籍地域名宴”稱號。全縣餐飲市場主體從2015年的760家發展到1691家,從業人員達4239人,注冊資本2.56億元。盡管疫情影響,今年1-4月大化餐飲市場主體還是增加了141家。康養美食撬動的餐飲市場壯大了,旅游消費升溫了,生態食材也暢銷了。今年以來,大化全縣肉牛出欄7070頭、肉羊出欄60220隻、生豬出欄77033頭,七百弄雞銷售50余萬羽……

小鎮夜街成景區 夜經濟風生水起

在建設古江移民安置點的同時,大化縣以美食為媒,建設達吽小鎮,將易地扶貧安置與新型城鎮化建設、旅游業發展有機結合起來,打造中國慢生活休閑體驗區。

於是,移民區裡有了美食步行街、休閑酒吧街、風情購物街等功能街區。

“移民區裡建美食小鎮,太商業化了……”批評的聲音刺耳。

小鎮能否富有成效地發展,考驗著當地黨委政府的執政能力。

大化當地黨委政府以良好的招商環境、迷人的康養美食,吸引100多家特色美食名店入駐小鎮經營。某酒吧主人藍梅透露:“夜市常常客人爆滿,平均每晚營業額7萬余元。”

現在,小鎮已成了不夜城,改變了大化夜間“無聊”“無趣”“無味”的現狀,壯大了康養美食產業,撬動生態食材產業、縣域旅游業發展,解決了搬遷群眾的就業問題,小鎮的發展充滿著活力。2019年,達吽小鎮中國慢生活休閑體驗區創建工作通過專家驗收﹔古江安置點還被評為AAAA級景區,成為河池市最富創意、游客最多、人氣最旺、就業最方便的安置點。

百馬鄉永靖村六七屯搬遷到小鎮村民李桂成一家,樓上住人樓下開店,月收入5000元左右。兒媳婦晚上在美食店務工,增加家庭收入,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

隨后,大化縣創建“夜街”,並作為國家3A級景區打造,極具民族特色。

“夜街”以燒烤、小吃為主業,每晚燈火輝煌,生意異常火爆。與達吽小鎮一起,成為大化與周邊縣域老百姓的深夜食堂,“夜市”“夜食”等多業態夜間經濟風生水起。

立足長遠抓縣慶 躍為旅游界“黑馬”

2018年10月,大化瑤族自治縣成立30周年。但早在2017年初,大化已經轟轟烈烈地抓縣慶項目建設,推動旅游業發展。主要是搞亮化、做廊橋、建公園、筑場館、鑄雕塑、造酒店……

這引來了街談巷議,以為做形象工程,不務正業。

如今,每天華燈初上,大化縣城處處燈火輝煌、流光溢彩,展現出紅水河上明珠的獨特魅力。

最引人注目的是位於大化縣城中心的水岸廊橋景區。那紅水河游客服務中心的“水之韻”景點,是寓意“生命之源”及大化因水而生的以水滴和彩蛋嵌套而成的“水滴”雕塑,夜晚閃耀著變幻莫測而富有創意的光芒。紅水河兩岸風雨長廊以及“布努閣”“和順閣”“初心閣”等組成的“水之養”景點,集美食、美景、觀光於一體,日顯民族風貌,夜彰流光溢彩、夜游風情。

展示紅水河水族的“水之靈”景點,以奇石文化和美食文化為主題的折射“水之奇”的景點,已被評為國家AAAA景區的奇美水城景區。體現大化人民鄉愁與祈盼“水之祭”、“水之夢”景點,獨特而富有詩意,別致而爽心悅目。

山水風光與民俗文化、夜市夜景與康養美食相得益彰,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新體驗,大化成了夜生活新地標、旅游界“黑馬”。

“疫情零確診,大化文旅仲春時節早復蘇。”大化文廣體旅局韋建祿說。

記者看到,大化水岸廊橋景區,每晚眾人唱歌跳舞,歡鬧異常﹔生態水岸公園每天游人如織,碧水灣碼頭游船天天起航、拋錨。

據了解,“五一”小長假期間,大化縣接待國內旅游總人數4.75萬人次,旅游消費收入0.21億元。今年以來,大化全縣接待國內外游客人數達44.60萬人次,旅游總消費4.99億元。(完) 

(責編:李敏軍、陳露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