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的政治責任、最大的民生工程和最大的發展機遇,注重從實際出發,創新工作方式方法,打造了具有環江特色的扶貧模式,凝聚起脫貧攻堅的強大合力。
創新幫扶機制,壓實工作責任。該縣落實“七包”責任制和“三個統一”制度,實行脫貧攻堅大村長責任制,123個縣直單位“一把手”下沉到143個定點幫扶聯系村任“大村長”,啃下脫貧攻堅最后一批硬骨頭。選派駐村工作隊員380名開展駐村工作,派出7385名干部結對幫扶貧困戶26337戶,實現領導包點聯系行政村(社區)、后援單位定點幫扶行政村(社區)、幫扶責任人結對幫扶貧困戶“三個全覆蓋”。
創新社區管理模式,共筑幸福和諧家園。該縣狠抓易地扶貧搬遷社區管理,創新推出“六聯一帶”后續扶持模式,引入“三社聯動”機制,提升社區管理服務水平。全面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17860人搬遷任務,實現入住率100%。實施“兩園雙基雙帶”產業聯扶,實現全縣4360戶搬遷戶產業全覆蓋﹔依托工業園區、扶貧車間、扶貧商鋪等拓寬搬遷戶就業渠道,解決就業1500多人﹔落實搬遷戶自主創業扶持資金820多萬元﹔設置安置區辦事機構,成立安置區黨支部和社區居民委員會,成功選舉產生社區“兩委”。籌資8.19億元建設學校、扶貧車間、農貿市場、便民服務中心、培訓中心等16個項目,多層次、多功能的社區公共服務體系基本成型。搬遷群眾的獲得感、安全感、幸福感顯著提升。
創新產業扶持工程,筑牢脫貧根基。該縣大力創建村級集體經濟、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脫貧后續扶持等三個扶貧產業園,進一步夯實脫貧根基。其中,創新實施的“萬畝萬戶·一基雙帶”后續產業扶持工程,因工程的創新性與典型性得到國家和自治區相關部門充分認可。深化實施“十大百萬”扶貧產業,全縣桑蠶、“三特”水果、核桃、油茶、糖料蔗、長壽生態富硒農產品等產業完成年度目標任務。全縣已建成自治區級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3個,市級和縣級示范區6個,特色產業示范基地342個﹔全縣145個行政村(社區)村集體經濟收入均達4萬元以上﹔貧困戶“5+2”產業覆蓋率達94.63%。在2019年全區農業產業扶貧現場推進會上,環江作了典型發言。
截至2019年底,環江縣貧困發生率由2015年的19.56%下降至1.48%。在扶貧成效“四合一”核驗中,減貧人口4873戶17288人,28個貧困村脫貧出列。“下一步,我們將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著力推動脫貧攻堅工作高質量發展,確保與全國全區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環江縣縣長黃炳峰表示。(韋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