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一,是南寧市賓陽縣舉行炮龍節的日子,吸引了眾多當地居民和國內外游人參與,被游客稱為“東方狂歡節”。據了解,賓陽舞炮龍孕育於宋、元朝,發展、形成於明朝,成熟於清末民國。炮龍節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悠久歷史。炮龍節於2008年6月成功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悠久 傳統文化煥發新春
炮龍節至今已有上千年歷史。相傳宋皇祐年間(公元1052年),宋皇朝為了征伐儂智高,令狄青大軍赴廣西征剿。但征戰到賓陽的昆侖關時,由於關隘險要和儂軍的死守,狄軍屢攻不克。此時已近農歷元宵節,狄青便下令駐扎在賓州城的兵士大鬧元宵之夜,以麻痺儂智高。狄軍多為中原人,擅長舞龍、雜耍等多種技藝,他們以稻草扎成龍,以火燒竹子既當照明,又把竹子燃燒爆裂后發出的響聲當作“炮竹”而狂舞龍。
儂智高探得消息后被迷惑了,以為狄軍正在過節不會有軍事行動,放鬆了戒備。結果狄青趁機連夜出擊,攻克昆侖關。
之后,人們將如此舞龍視為一種吉祥之舉,作為一種習俗沿襲下來,寓意祈求新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生意興隆、人財兩旺。
如今,每年一度的賓陽炮龍節已經成為賓陽縣一帶漢族與壯族文化融合共生的綜合性民間節慶活動。節日裡,參與的群龍達到上百條,歷史文化在這裡煥發出新的魅力。
龍隨炮舞 海內外游客齊狂歡
每逢農歷正月十一的晚上,賓陽縣主要街道上就會呈現群龍勁舞、鞭炮齊鳴的景象。
隨著7時的“開光”儀式的結束,100多條長達三四十米的炮龍上下飛舞,來回盤旋,堪稱人龍融合的最高境界。勇敢的舞龍者均為赤膊上陣,頭戴笠帽。炮龍以龍珠、龍牌、鑼鼓、文武場開路,照明及護龍隊首尾隨龍而進。這時,全城鞭炮雷鳴,鼓聲震天。而十幾萬從全國甚至國外趕來的游客的熱情也一起被點燃。
當巨龍舞到街尾的時候,威風的長龍隻剩下一副骨架,這也預示著舞龍活動接近尾聲。賓陽縣制作巨龍的代表性傳人鄒玉特說,當地人相信,用鞭炮去炸龍能帶來一年的興旺﹔而舞龍者則認為,龍身被炸得越爛,越是能給人們帶來吉祥如意。
獨特魅力 非遺文化長盛不衰
賓陽炮龍節具有獨特的中華龍文化研究價值,也具有滿足民眾禳災祈福的心理需求的精神價值。
近年來,賓陽炮龍節的精髓部分還包括絲弦戲、師公戲、游踩架、踩高蹺、彩鳳舞和儺舞等各種獨具賓陽地域特色的優秀非物質文化展演,充分展現了賓陽縣民間藝術、民族文化共融的獨特魅力。
如今的賓陽炮龍節,受到越來越多國內外游客的喜愛,並作為文化使者到世界各地以及港澳台地區進行文化交流。2010年2月,2條賓陽炮龍參加新加坡春節“國際妝藝大游行”活動,讓眾多華僑感受到濃濃的中國味。近幾年,賓陽炮龍和台灣台南蜂炮建成交流平台,並連續舉辦了3屆南寧(賓陽)—台南(鹽水)“雙炮”交流系列活動……
賓陽縣相關部門負責人說,炮龍節充分展示賓陽優秀的民間民俗文化,展示賓陽人民拼搏、勇敢、進取、守信的精神,進一步提升賓陽炮龍文化品牌,把賓陽炮龍節百龍舞賓州活動辦成全縣各族群眾與各方游客同喜慶共歡樂的和諧盛會,為觀眾釋放情感和直接參與提供了空間,獨特的魅力使得炮龍節長盛不衰,每年都有大量的海內外游客慕名而來感受這種古老的狂歡文化,感受賓陽縣民間藝術、民族文化共融的獨特魅力。(記者韋東/文 程勇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