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新興的業態正在北流市三環陶瓷小鎮興起,在剛剛過去的2019年,這個小鎮接待全國各地前來研學旅行的游客(以中小學生為主)超10萬人次,而且在2020年這個數字很有可能突破20萬人次,成為廣西三環集團轉型升級的重要板塊!這個業態為什麼能勃發出如此生命力,對於傳統企業轉型升級有什麼啟示意義,記者近日對此進行了採訪。
DIY陶瓷課程最受學生喜愛。
一名學生在全神貫注制作陶瓷作品。
東風助力自己也爭氣
研學旅行具體形式是怎樣的呢?三環集團行政中心副總監羅運燕說,研學旅行是“研究性學習”和旅行實踐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是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相銜接的實踐性學習形式,根據孩子的成長規律和特點,設計實施不同學段的研學課程,培養孩子科學思維方式和學習能力,培養學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
國際上,研究性學習、在實踐中應用和獲取知識,是基礎教育領域改革的重要方向,美國、俄羅斯、法國等發達國家非常重視實踐教育,我國北京、上海、廣州等發達地區研學實踐教育開展得比較早,成效非常顯著,在教育性、實踐性、安全性、普及性、公益性5大原則指導下,已經正式納入中小學生學校教育教學計劃。
2016年國家出台《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闡明了“研學旅行”的目標和意義,正式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有組織,有規劃的研學旅行教育實踐活動。玉林市示范性綜合實踐教育基地等14家全國“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營地”以及第一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基地”於2017年獲得教育部授牌。2019年4月,自治區教育廳聯合12個部門發文《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實施意見》,標志著廣西區研學旅行活動進入全面實施階段。
而三環陶瓷小鎮的建設恰好在國內研學旅行剛剛興起的階段,此時該小鎮的陶瓷產業集群一期已於2017年4月全部投用,包含陶瓷博物館、世界陶瓷之窗、全自動生產線、古鐘樓、老船長吧、產品體驗館等內容。“集團的領導就想把公司的人才、硬件利用起來,開發研學旅行,一方面把陶瓷文化與教育公益事業結合起來,為社會培養陶瓷人才,一方面通過培育這個產業,促進我們的產業轉型升級,這就是我們發展研學旅行的經濟邏輯!”羅運燕說道。
建好團隊促項目落地
優秀的陶瓷文化環境,又有國家政策助力,似乎萬事俱備,隻欠東風!然而對於三環集團卻有兩大難題:首先是三環集團作為一家工業企業,在教育人才方面嚴重缺乏﹔二是工業企業自己搞研學旅行,國內很難找到可學習、復制的成功樣本。另外課程怎樣設計、市場怎樣開發等對於三環集團研學團隊都是一個個很具挑戰性的問題。
三環集團首先是集團內部點將!一批年輕有想法的干部被挑選出來,他們多是長年從事集團生產、研發或者后勤工作。“這些人員與教育大多不沾邊,但是集團建設了一個很好的平台,逼著大家學習成長!”三環集團行政中心副總監羅運燕說。
團隊成員在一片空白的情況下,自己設計研學的學習情境、課件,自己親自上課,其他成員觀摩並提出改善意見。“我們課件的設計都是一點點摳出來,慢慢改進,修改的方向就是要找到中小學生聽課的興奮點,打好市場的口碑!”團隊還外出到國內其他研學基地參觀,把外地成功經驗再與陶瓷小鎮特色結合起來。
2018年起,三環集團又與北流市高中、北流中學、北流市九中、玉林市示范性綜合實踐基地、桂林市示范性綜合實踐基地、東莞市花樣年華教育、北流市伊比利亞教育等一批學校、研學營地、教輔機構等合作開展研學旅行,定位為“陶藝研學專業基地”,課程設計有陶瓷歷史、陶瓷文化鑒賞、陶瓷成型、陶瓷彩繪、陶瓷音樂課等一系列專業課程以及安全生產教育、禮儀培訓、團隊拓展等綜合配套課程。
三環陶瓷小鎮陶瓷DIY(DIY-Do it Yourself的英文縮寫,意思是自己動手制作)基地課程還聘請廣州市少年宮陶藝課程團隊和國家級陶瓷工藝美術大師作為顧問。
陶瓷小鎮研學團隊一邊摸索,一邊學習,一邊完善,在基本沒有投入很大的市場宣傳的情況下,研學旅行慢慢做了起來,並在2018年進入較快增長階段,2019年出現井噴。
傳統行業轉型升級好樣本
研學旅行帶來巨大的人流量將對陶瓷小鎮的餐飲、住宿、陶瓷旅游產品的營銷、團隊培訓等業態發展帶來很大的想象空間,目前三環陶瓷小鎮已經成立了“廣西嶺南陶瓷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團隊,專門負責陶瓷文化研學的開發和運營工作。
廣西大學研究生導師何放說,陶瓷小鎮在研學旅行取得的成功對於傳統行業轉型升級至少有兩點啟示意義。首先轉型升級要找對方向,找到自己最好的優勢發力點。然而這個方向不是閉關苦思摸腦袋想出來的,必須了解整個社會發展的大趨勢,要熟悉國家的大政方針,要了解社會需要的痛點及空白點,這才是轉型升級項目成功的基礎。
其次是要有跨界運作的思維及勇氣。陶瓷小鎮堅持培養自己的創新團隊,堅持獨立自主的研發——創新——實踐——再研發的閉環,注重學生、家長的體驗和改進意見,這也是保証項目成功落地的動力源。(記者 鄒 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