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滿足群眾文化需求(文化進萬家 共筑中國夢)

張珊珊

2020年01月03日08:1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充分滿足群眾文化需求(文化進萬家 共筑中國夢)

基層文化需求指向哪裡,文化文藝的生長點就在哪裡,多大程度上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也就多大程度上展現文化文藝的生命力

近幾年,每到臨近元旦春節時,相關部門都會組織開展“文化進萬家”活動,把一道道“文化大餐”送到百姓家門口,接地氣、暖民心,很受基層群眾歡迎。年年送文化,如何送出新意、送得滿意,是文藝工作者最牽挂的問題。“一台戲打遍天下”,沒有照顧到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不行﹔蜻蜓點水、重形式不重效果更不行。尤其是,時代在發展,口味在變化,要滿足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必須充分了解百姓需求,按需定制,精心備菜,動態調整。

2020年“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活動,特別強調精准對接基層需求,提出“訂單式服務、菜單式項目”創新舉措。開展訂單式服務,即廣大百姓可以向文藝工作者“點菜”,告訴文藝工作者想看什麼節目,希望在哪些文化項目上得到幫扶﹔提供菜單式項目,即由文藝工作者根據廣大百姓“訂單”和當地實際情況,科學制定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文化“菜單”。如此一來,文藝工作者端出的“文化大餐”,更加知冷暖、解飢渴,更能啟人心扉、沁人心脾,產生熱烈而持久的文化效果。

開展訂單式服務、提供菜單式項目,文藝工作者需要先做“調研高手”,充分了解當地文化特色、文化發展水平和群眾文化需求。文藝工作者不僅要和當地文化部門、文藝骨干、普通群眾代表、文化產業從業者座談,還要親身實地走訪,扎扎實實掌握當地情況。到廣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縣開展文化進萬家活動前的半個月,中國文聯文藝志願者協會先遣小分隊就到三江調研。志願者們了解到三江擁有侗繡、侗族農民畫、侗族琵琶、侗族大歌等民族特色濃郁的文藝形式,當地也希望在這些特色文化項目上有所幫扶,提高技藝水平,挖掘經濟潛能。根據當地下的“訂單”,文藝志願者協會從全國征集相關文藝工作者,有針對性地和當地文藝骨干結對子。有了深入調研,對當地的情況如數家珍,文藝工作者才能迅速拿出具有針對性、互動性的文化服務項目,將更好更多精神文化食糧精准送到廣大百姓中間。

量身打造菜單式項目,應注重因地制宜,突出地域和民族特色。這次文化進萬家活動以國家級貧困縣特別是14個集中連片特困區內的深度貧困縣為重點,地域跨度大,各地自然環境、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特色各異。提供菜單式項目既要考慮和當地物理條件的適配性,又要注重和當地群眾文化心理的匹配度。量身打造菜單式項目,還應創新活動內容和形式,與當地群眾和文藝骨干“打成一片”,讓百姓不只是台下看,而且能夠“唱主角”。不久前在三江的慰問演出中,青年舞蹈演員饒子龍和廣場舞群眾結對子,把侗族舞蹈多耶舞融入廣場舞,演員們跟當地文藝愛好者一起交流、一起排練、一起演出,把“送節目”變成“大聯歡”。

訂單式服務、菜單式項目開展得好不好,群眾滿意度是關鍵。“菜單”節目一一安排完,服務還不能畫上句號。文藝工作者要問問老百姓,喜歡哪些節目,不喜歡哪些節目,哪些地方需要改進,還需要什麼類型的節目,並根據群眾反饋不斷改進。結對幫扶也要有“項目管理”,不能走形式過場,要結出實效、結出成果。內蒙古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在赴基層演出后特意增添調查問卷環節,征求牧民群眾的意見建議,幫助烏蘭牧騎改進演出“菜單”,也為今后創作提供參考。牧民們熱愛傳統的民族文化藝術,也喜歡小品、好來寶等語言類節目,烏蘭牧騎隊員們就在這些方面努力提高。

基層既是舞台,也是孕育藝術的土壤﹔群眾既是觀眾,也是文化文藝活動的主角。基層文化需求指向哪裡,文化文藝的生長點就在哪裡,多大程度上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也就多大程度上展現文化文藝的生命力。文化進萬家活動訂單式服務、菜單式項目的創新舉措,在精准對接基層文化需求上下功夫花力氣,力求呼應百姓期盼,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讓文化成為精准扶貧的堅實力量。

《人民日報》(2020年01月03日20版)

(責編:陳露露、李敏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