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林:移风易俗“小切口” 撬动乡风文明“大变革”

如今,随着移风易俗工作的深入推进,简约适度、文明节俭的新风尚在田林县广袤乡村蔚然成风。该县将移风易俗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创新机制、典型引领、文化浸润等方式,有效遏制陈规陋习,培育文明乡风,一幅“面子”减负、“里子”增效的乡村治理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走进乐里镇新宁村,醒目位置公示着一份由村民共同商议制定的《村规民约》。这份“硬核”规定背后,是村里成立的红白理事会发挥的关键作用。理事会成员由老党员、乡贤能人组成,全程监督指导村民办事流程,从场地布置到菜品数量,从仪式时长到礼金收取,每个环节都有章可循。“以前办场婚礼少说花十几万,现在按标准来,不仅风气好了,省下的钱用来发展产业,日子越过越踏实。”刚办完新婚典礼的村民黄韦贵感慨。
“红白事从新从简”“为人情债减负”蔚然成风的背后,是村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体现。各乡镇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通过开展“抵制高价彩礼·倡导文明婚恋”主题宣讲会,用本地方言编排快板、山歌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算好“经济账”“感情账”“长远账”。该县还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和红白理事会“关键少数”的带动作用。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带头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以实际行动践行文明新风,各村红白理事会积极履职,在村民筹备婚事时主动介入,引导群众自觉选择婚事新办、喜事简办,树立标杆效应。
在八渡瑶族乡那拉村村民委员会会议室,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与22名新录取大学学子齐聚一堂,举办温馨集体升学礼。通过发放爱心助学金等环节,仪式为学子逐梦注入家乡力量。该村自2018年开始连续7年举办集体升学仪式、爱心助学活动,累计资助100余名学子,部分毕业生反哺家乡,回村接力资助新学子。
浪平镇开设“道德讲堂”,邀请金婚夫妇讲述风雨同舟的故事;百乐乡组建文艺队,将孝老爱亲、勤俭持家的事迹编成彩调剧巡回演出。这些寓教于乐的活动,让崇德向善的价值观念悄然扎根。另外,该县第一小学创新开展“一人一扇”特色教育,全校学生人手一把扇子,每天早晨和课间跳壮剧操;县初级中学等学校开设壮剧台步、花扇舞等课程;平山中心校作为汉族学生为主的学校,也开办了壮剧八音调舞蹈班。这种“从娃娃抓起”的传承模式,既培养了壮剧接班人,又使青少年在艺术熏陶中潜移默化接受传统美德教育。
“移风易俗不是简单的‘一刀切’,而是要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点。”田林县文明办主任龙升表示,下一步将在保护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推广“线上+线下”宣传模式,运用短视频平台传播文明理念,让文明新风吹遍千家万户。(岳喜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