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县新洛村:乡村振兴绘就幸福新画卷

走进凌云县逻楼镇新洛村村部所在地下洞屯,蜿蜒的水泥路串联起错落山间的“小洋楼”,家门口停放的小轿车与院中嬉戏的孩童、闲谈的老人相映成趣,一幅和谐宜居的乡村画卷徐徐展开。近年来,新洛村在逻楼镇党委、政府与后援单位凌云县审计局的帮扶下,村“两委”主动作为,从捐资助学、产业培育到基建升级、务工增收,全方位激活乡村发展动能,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节节攀升。
捐资助学:播撒希望,储备振兴“未来力量”
“这份助学金解了我读研的燃眉之急。村里惦记着我们这些读书娃,我定好好学习,将来为家乡发展出份力!”在新洛村2025年优秀大学生表彰座谈会上,广西财经学院研究生田惠敏接过助学金时,眼里满是喜悦和感激。
新洛村2025年优秀大学生表彰奖励座谈会现场
这样的场景,在新洛村已持续多年。村“两委”联合驻村工作队坚持“助学兴乡”,累计资助30余名大学生,发放助学金1.2万余元。“不仅要帮孩子们渡过难关,更要让他们记得家乡的期盼。”凌云县审计局驻村第一书记龙昌明说,每一笔助学金都承载着“盼学子归乡、助乡村振兴”的深意,为山村播下了希望的种子,为乡村振兴储备未来力量。
产业领跑:党员带头,拓宽致富“多元路径”
“咩咩……”陇马屯的羊圈里,130余只山羊膘肥体壮。村党支部支委委员唐照崇养羊10余年,年收益超3万元,在他的带动下,周边10户群众跟着养羊,户均年增收3万至5万元。“党员带头干,群众才敢跟着闯。”唐照崇的羊圈成了“田间课堂”,常有村民来讨教养殖技巧,养殖经验在这里代代相传。
在新洛村,像唐照崇这样带头发展产业的党员干部还有不少。支部书记吴先品则是养蚕产业的“领头雁”。2016年他率先试养,如今全村桑园从几十亩扩展到850亩,带动37户群众种桑养蚕,户均年增收4万余元。桑叶沙沙,蚕宝宝啃食桑叶的声音,成了村民最动听的“致富曲”。
而在凌云馫下甘黑山猪生态养殖场,3000余头肉猪年出栏,纯利润近70万元。更可喜的是,养殖场通过租赁模式,每年为村集体稳定增收租金3.1万元,10年合同为村集体经济注入“长效动力”。从养羊、养蚕到生态养猪,新洛村的特色产业多点开花,让村民腰包越来越鼓。
新洛村部所在地下洞屯,错落有致的山水人家。
基建升级:点亮民生,打通幸福“最后一公里”
“以前晚上出门得打手电筒,现在路灯一亮,走夜路心里踏实多了!”陇换屯村民吴大妈说起村里的变化,笑容格外灿烂。2020年以来,在后援单位和镇党委、政府的帮助下,新洛村迎来基建“馫”:10.2公里硬化产业路贯通陇换屯、陇伦屯、陇滕屯等10个自然屯,1300余名村民告别“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安装185盏路灯照亮18个屯,2606名村民享受到“光明福利”;修建入户硬化路一条,让8户35名群众出门就能踏上平坦路。
便利的交通不仅方便了出行,更让山里的农产品顺利出山,为产业发展打通“运输动脉”。夜幕降临,路灯下散步的村民、路边闲聊的邻里,构成了一幅温暖的民生图景。
务工增收:技能傍身,闯出发展“广阔天地”
“我在百色带20个乡亲干工程,一年下来大家都能挣上好几万块。”盘耐屯的杨正文说起务工经历,满脸自豪。为让村民“务工有技、增收有门”,村“两委”联合后援单位组织群众到县市相关劳动技能培训机构参加培训,让村民“带证务工”,凭手艺赚钱。
在广东珠海西埔村,有一条“凌云街”,记录着新洛村人的奋斗史。早些年间,村民们在这里务工创业,享受当地政策红利,70余户在西埔买地建房。近年来,40余户通过技能提升在乾务、东奥购置商品房,30余户在广东“扎根”。如今,全村1100余人外出务工,年总收入超7000万元,不少人带着资金回乡建房、发展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反向动力”。
“近年来,新洛村在镇党委、政府与后援单位助力下,村‘两委’携手驻村工作队,聚焦产业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外出务工等方面精准发力,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新洛村党支部书记吴先品说。
从山间村屯的悄然蝶变,到村民脸上绽放的幸福笑容,新洛村的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如今的新洛村,产业兴旺、基建完善、人心思进,乡村振兴的画卷正越绘越浓,幸福的歌声在山间久久回荡。(韦轩 韦建兴)
来源:凌云县委宣传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