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西:“五个提级”发力 激活自然村党组织“源头活水”

靖西市,这座横亘在广西西部边陲的小城,152.5公里的边境线串联起70万人口,其中壮族占比达99.4%,是全国典型的壮族聚居地。长期以来,这里的农村党组织发展党员面临着“三难”困境:源头储备青黄不接、程序执行松散、培养质量参差不齐。为破局解难,靖西以发展党员“书记工程”为抓手,创新构建“提级备案、提级管理、提级审查、提级研判、提级培训”五位一体管育机制,筑牢边境基层党组织根基,让自然村发展党员工作从“磕磕绊绊”走向规范、精细化。
开源拓渠:打破梗阻,把准人才“入口关”
靖西市化峒镇群策村村民陆革的入党经历,曾是该市自然村党组织发展党员困境的缩影。这位产业发展能手多次递交入党申请书,却因村级梗阻迟迟未果。破解这类“压苗保位”的难题,靖西率先推出“提级备案”机制:入党申请人可直接向乡镇党委递交材料备案,经审查后再转交村屯支部,从源头避免人为设卡。机制落地以来,67名像陆革这样的优秀人才通过该渠道进入培养视野,陆革本人如今已成为入党积极分子。
为拓宽选人视野,“提级管理”机制同步发力。针对连续5年不发展党员的薄弱村屯,靖西推行“跨屯联培、定向选培、人才引培”模式,构建“村级统筹、接收村主体、派出村服务”的跨域管理体系。吞盘乡必样村三当屯曾是“党员空白屯”,通过乡党委蹲点指导、科学调配人才,不仅发展2名产业能手入党,更将其充实进村干部队伍。如今,该村养牛场项目带动55户农户养殖肉牛,种植牧草150余亩,年增收超25万元,集体养殖场还为群众提供66人次务工岗位,增收近10万元。从“坐等上门”到“主动引才”,8名在外经商务工青年主动递交入党申请,党员储备力量悄然焕新。
规范提质:筑牢根基,守好程序“质量关”
“以前连‘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都分不清,材料反复改到让人想放弃。”同德乡足表村党总支部书记黄铺的感慨,道出了自然村党组织发展党员的程序痛点。为此,靖西构建“三审三编码”体系,将发展党员5个阶段25个步骤纳入“支部初审、党委复审、组织部门终审”的提级审查流程,实行“一人一档、一事一记、一步一审”;同时为每份档案标注“党委+支部+党员”三级永久编码,确保档案完整连续。程序规范了,因材料繁杂放弃入党的情况大幅减少。
程序之外,党员队伍结构的动态调控同样关键。靖西建立“组织部门—基层党委—自然村支部”三级提级研判模式,用“红黄绿”三色管理精准施策:近5年未发展党员的亮红牌,纳入县级督办;积极分子储备不足2名的亮黄牌,由乡镇指导制定计划;工作规范的亮绿牌,优先评优。壬庄乡壬庄街第一片区党支部曾因青壮年外流导致党员老龄化,通过研判机制持续优化,40岁以下党员占比从12%提至30%,高中及以上学历占比从18%提至27%,党组织战斗力显著增强。
赋能成长:持续培育,激活队伍“活力关”
发展党员不是“一入了之”,更要精耕细作。靖西打造“学管用”三位一体提级培训机制,定期组织优秀青年、入党积极分子参与主题党日活动、参加“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仪式,理论学习、技能实训和志愿服务活动实践锻炼。培训内容既有党章党规等“必修课”,也有边境治理、产业发展等“特色课”,还通过“党员+人才”1+1结对,让培养对象在推动乡村振兴一线练本领。
靖西的“五个提级”机制,既破解了“没人入、入不好”的老问题,更让边境村屯党组织成为凝聚民心、带动发展的“主心骨”。从陆革这样的产业能手走进培养视野,到必样村靠新党员力量盘活养牛产业;从档案编码让程序“一目了然”,到“三色”管理让队伍结构“动态焕新”。
如今,越来越多的壮族青年向党组织靠拢,70万边民在党的引领下,正沿着乡村振兴的道路稳步前行。(何彪、赵美芳、王会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