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师范学院聚焦“三力融合” 提升实践育人实效

![]() |
参观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桂林师范学院供图 |
桂林师范学院高度重视实践育人工作,始终把实践育人作为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的重要抓手,聚焦思想引领、统筹保障和成长成才,切实增强实践育人的引领力、大合力和内驱力,教育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创新推动实践育人工作走深走实。
聚焦思想引领,强化实践育人“引领力”
学校每年组织开展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立足“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实践育人目标,开展理论宣讲、教育帮扶、法律宣传、社会服务、国情社情调研、红色体验等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厚植家国情怀、了解国情民情、增长知识才干,争做挺膺担当的时代好青年。
学校挖掘利用校史馆、学校红色文化广场等校内红色文化资源,建设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并与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开展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研学等红色教育实践活动,用红色基因塑造学生灵魂。同时,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等时间节点,组织开展缅怀革命先烈、寻访英雄模范等实践活动,讲好英烈故事、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组织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通过深入乡村推广普通话、解码民族建筑文化、访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探寻传统村落、非遗文化保护行动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感悟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成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学校常态化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星级志愿者认定和优秀(杰出)青年志愿者、志愿服务先进集体、优秀志愿项目评选活动,以此强化示范引领,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专业化发展。
聚焦统筹保障,凝聚实践育人“大合力”
桂林师范学院将实践育人与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构建“大实践”工作格局,建立团委、学工、教务、就业等部门协同联动机制,把社会实践与素质学分、访企拓岗、见习实习等工作紧密结合,健全完善一体化协同式实践育人体系。一是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出台学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办法,将社会实践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第二课堂成绩单,明确积分和学分要求,推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衔接;学工、团委、教务等部门协同联动,将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暑期志愿服务专项行动等社会实践与见习实习、访企拓岗、就业等工作紧密结合,构建协同实践育人体系;二是强化项目管理,通过前期开展宣传动员和选题立项、中期开展行前教育和实践指导、后期开展分享交流和总结表彰及提炼成果等环节强化对实践育人的全流程、全链条管理,提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专业度与获得感。三是强化社会实践经费保障,建立对立项的实践育人项目予以经费支持和保障机制,提升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四是强化指导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行政教辅人员等群体全员参与实践,将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纳入职称评定、岗位聘任、教师评价等范畴。五是完善评价制度,建立了一套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实习实践单位评价、指导教师评价等多个维度,注重过程和结果的有机结合,既关注学生在实习实践过程中的表现,也关注实践教学成果的社会效益。
聚焦成长成才,激发实践育人“内驱力”
学校坚持学科交融、学以致用,社会实践在项目选择、内容设计、具体实施上都与学生所学专业有机结合,这既有利于促进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效衔接,也有利于在实践过程中激发大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专业技能,加速从知识到能力的高效转换。在社会实践项目的实施中,学校注重加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浸润,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职业理想的形成,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凝聚学校高质量发展动力。
学校始终坚持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五业联动”,加强产教融合,依托行业产业建立实践基地,与企业共建电商产业学院、罗汉果产业学院、信息技术产业学院、智能制造产业学院、文创旅游产业学院,建立订单班,努力培养贴合产业行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技术支撑。(伍红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