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广西频道

传承千年瑶韵 共绘振兴图景

——平桂区人大常委会助力瑶乡文化发展纪实

2025年04月30日17:36 |
小字号

清晨,云雾缭绕的广西贺州市平桂区沙田镇金竹村,70岁的瑶绣阿嬷戴上老花镜,指尖在绣布上翻飞。她手中这对瑶绣娃娃,将被销往粤港澳大湾区。“以前绣品只能压箱底,如今订单排到明年!多亏人大代表把我们的呼声带出去,现在瑶绣成了旅游‘金名片’!”阿嬷笑得眼角漾起皱纹。

另一处,平桂区鹅塘镇槽碓村土瑶特色产品展销项目已进入最后完善阶段;广场上,十米瑶族长桌宴飘香四溢,竹竿舞踏响欢快节奏,舂糍粑热气升腾,彩衣蝴蝶舞翩跹如画……这一幕幕生机勃勃的场景,正是平桂区人大常委会2021年以来,通过人大监督“穿针引线”,深耕瑶乡文化振兴的生动注脚。

一份报告唤醒“沉睡的针尖”

2021年10月,平桂区人大常委会会议室内气氛凝重。审议平桂区人民政府《关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工作的情况》报告时,一组数据和内容刺痛人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些传统技艺面临失传,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对旅游业未发挥带动作用,平桂区仅有4个传承基地获得自治区传承经费……

“瑶绣纹样濒临失传,这样守着金山太可惜!”“文旅产业不能捧着金碗饿肚子!”“建议将少数民族文化抢救与保护、发展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平桂区人大常委会委员们纷纷提出建议。结合此次人大常委会会议的审议情况,平桂区人大常委会提出“加大规划和经费投入力度”“加强部门协作,争取各方支持”“加大传承培育力度”“提高少数民族文化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共融度”等4条审议意见,交由平桂区人民政府研究办理,并要求在60天内反馈办理落实情况。

平桂区人民政府高效落实平桂区人大常委会关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审议意见,积极引导辖区大平瑶族乡及少数民族聚居村加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培育打造。先后投入20万元支持大平瑶族乡民族学校、平桂区文华学校、平桂区民族学校等开展瑶歌、瑶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投入6万元在沙田镇狮东村建设平桂区瑶族生活馆,制作《瑶族风情——平桂瑶族文化遗产纪实摄影》《长骨激荡的回声——平桂瑶族文化纪录片》等画册和专题片,促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如今,平桂区沙田镇第十八届人大代表,金竹村党组织委员、监委会主任,广西巾帼创业创新大赛手工创意刺绣优秀奖获得者冯红芳的瑶绣作品,陈列在中央民族大学博物馆和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中,让贺州瑶族传统文化的“风”,“吹”向了全国。

一杯灵芝茶里的“文旅密码”

“我们瑶家祖辈靠山吃山,这杯茶喝的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传承千年的养生智慧。”平桂区、鹅塘镇两级人大代表,鹅塘镇槽碓村支书赵转桂用陶壶煮开山泉水,将切片灵芝缓缓投入,接待慕名到槽碓村打卡星空房的游客时说。

“你们这个灵芝茶好喝,但就是带不走。”一句话,让赵转桂沉思许久。槽碓村是贺州6个土瑶聚居村之一,藏于崇山峻岭间,家家户户守着野生灵芝、烟熏腊肉、土蜂蜜、瑶绣织品等“宝藏”,却因销路狭窄,长期面临“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没错,这么好的土货我们吃不完,如果能集体展销,形成产销链让游客带走,还能帮助我们村民增加收入。”2024年3月,赵转桂在平桂区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提交了《关于建设土瑶特色产品展销厅的建议》,一场“土瑶资源盘活行动”拉开序幕。

会后,平桂区人大常委会组织召开了代表建议交办会,将平桂区二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收到的108件代表建议进行了集中交办,《关于建设土瑶特色产品展销厅的建议》也很快得到平桂区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通过平桂区本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00万元,用于建设槽碓村土瑶特色产品展销项目。

“这筐灵芝晒足了日头,就等展销厅开门咯!”槽碓村村民赵阿婆小心翼翼地将晾晒好的灵芝装进竹篓,脸上满是期待。

如今,土瑶特色产品展销厅施工现场热火朝天,赵转桂也正忙着“敲门行动”。他带着展销厅的效果图,挨家挨户动员,“你们的‘土货’可以以寄卖的方式在我们土瑶特色产品展销厅展销了,到时候我们村集体出资提前帮你们收购,后期提取10%收益利润划入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赵转桂通过积极探索“村集体+农户+实体店运营”的利益联结模式,推动政企产销对接和消费帮扶,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构建新型农村集体“输血”“造血”桥梁,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增效和群众增收“双赢”局面的同时,更激活了土瑶文旅的深层基因,以瑶族非遗为线、生态物产为核,串联起“欢享长桌宴、品尝药膳茶、观瑶绣技艺、游云雾茶山、栖居星空房、共踏竹竿舞”的沉浸式文旅动线,让游客从全方位感受土瑶文化魅力。

一个联络站“合”出文化新味

“我家还有800斤茶叶没有销售。”“我们的茶叶质量是非常好的,就是制茶工艺太落后了,处理不好容易发涩。”“同样的茶叶,隔壁六堡能卖到400元一斤,咱们的才能卖300元”……在平桂区水口镇高林片人大代表联络站的民情记录本上,密密麻麻记着群众心声。

平桂区水口镇与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同处云雾山脉,一山之隔,茶叶品质相近,但命运迥异——六堡镇依托电商年销茶叶近4万斤,水口镇却因品牌杂乱、工艺老旧,好茶卖不出好价。2023年春,水口镇人大代表、龙坪村委会主任赵有红带着茶农的困惑找到水口镇人大,经过一番商量,水口镇人大敲开了隔壁六堡镇人大的门:“咱们能不能‘联名’做茶?”两镇人大一拍即合,“那就打造市际人大代表联络站,一起做强做大六堡茶产业!”

两镇代表迅速行动谋划“联谊”,针对水口镇茶农普遍关注的制茶技术瓶颈,六堡镇人大代表们依托当地制茶技艺传承优势,手把手向水口镇传授了制茶工艺工序。

水口镇人大通过组织镇人大代表、茶叶种植大户、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负责人组成考察团前往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开展六堡茶产业发展无边界共建交流活动,考察学习六堡镇制茶工序及六堡茶产业标准化、工业化、规模化发展的先进经验后,围绕“一厂一路一茶、产业遍地开花”的产业格局,组织水口镇高林片人大代表联络站驻站代表于2023年3月提交了《关于加快龙坪村集体茶厂的建议》,并作为水口镇2023年的重大民生实事项目第一重点建议进行督办,有效推动各相关部门落实45万元资金扩建龙坪村茶厂二层和引进茶叶杀青设备,解决茶产业加工“硬件”设施。当年10月,成功引进广西南宁市喜冠茶业有限公司入驻运营,公司通过向茶农收购茶叶,直接受益150户700余人,辐射带动20户以上脱贫人口家门口就业,实现稳岗增收。

“我家滞留的300多斤茶叶在半天不到的时间就卖完了!”日前,两镇人大在交界处搭建的竹瓦凹六堡茶交易平台,促成六堡茶生茶年交易量达5万余斤,交易额125万元左右,帮助群众解决茶叶滞销问题,让茶山飘出“共富香”。(谢欢)

来源:贺州市平桂区人大常委会

(责编:陈露露、许荩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