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县陇槐村:石山缝里“织”出锦绣路 数字赋能绘就新图景

走进广西凌云县加尤镇陇槐村,一幅幅山水田园墙画引人入胜、一株株绿油油的桑树映入眼帘、一块块整齐划一的光伏板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
近年来,在中广核集团倾力帮扶下,陇槐村坚持以桑蚕产业为笔、数字治理为墨、光伏能源为彩,走出一条石漠化山区乡村振兴的特色路子。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万元,比三年前翻了一番,实现从“石头缝里讨生活”到“换个活法过日子”的蜕变。
组织引领 特色产业富山乡
地处大石山区的陇槐村,曾被“七分石头三分土”的恶劣自然条件锁住发展脚步,过去村民仅靠玉米、红薯维系生计,连年人均收入不足千元。转机出现在2022年,在中广核集团派驻几任第一书记和村党组织的共同努力下,该村启动“桑蚕振兴计划”,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带动当地村民参与种桑养蚕,带领村民开荒整地。短短两年时间,这个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桑园面积从100亩扩展到3000余亩,蚕房从零增至102间,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跨越。
桑蚕产业发展不止于此,2024年,依托中广核集团帮扶优势,陇槐村打通种桑、养蚕、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成功研发“富旺”牌蚕丝被。“我们的蚕丝被采用古法抽丝工艺,首批产品在中广核系统内部试销就引发抢购热潮。截至目前,蚕丝被销售8000余张,远销老挝等东盟国家,带动户均增收3万元。”中广核集团派驻陇槐村第一书记刘富旺介绍。
乡村振兴,产业多元是关键。陇槐村海拔高、光照足,村“两委”谋划发展光伏产业。然而,项目选址一波三折。“最初想租油茶林,但会破坏生态;后来盯上20亩撂荒地,可涉及60户村民。”刘富旺回忆。那段时间,村“两委”干部和驻村工作队们白天走进田间地头,晚上挨家挨户做群众思想工作。村民阳大爷起初不同意:“荒地长满杂草,能生钱?”工作队算起“阳光账”:每亩年租金400元,电站管护优先雇本村人,村民还能分红。随着蓝色光伏板铺上山坡,建成并网发电后的光伏项目,年供电150万度,盈利50万元。
数字赋能 乡村治理提质效
产业发展了,治理如何跟上?陇槐村以数字化破解难题。走进村党群服务中心,大屏幕上“智慧陇槐”平台实时显示各屯环境、治安数据。“村民扫二维码上报问题,积分能换生活用品。”驻村工作队队员姚茂坤点开手机小程序,各屯的积分排名一目了然。
陇槐村位于多民族聚居山区,全村辖26个村民小组、75个自然屯,共有811户村民,呈现出“屯落分散、人口流动性强、基层治理半径大”的典型特征。该村党支部立足实际,以党建引领为核心,探索出“支部—大队长—屯长”三级网格管理体系,将党建网格与行政网格“双网融合”,组织党员骨干、村民代表等力量下沉至自然屯,按片区设置4个积分兑换点,将人居环境整治、矛盾纠纷调解等纳入积分制,村民凭积分换油盐酱醋,2024年完成积分兑换23170元。
今年初,村民姚大哥路过村口时发现指路反光镜被大风刮倒,他当即回家扛来自家电焊机,熟练地焊接加固。这一幕被路过的网格员拍下上传到平台,系统自动为他加了50分。“以前这种事儿得等干部处理,现在咱自己动手还能攒积分!”姚大哥擦了把汗笑了。矛盾纠纷化解也搬到“云端”,近三年来通过线上调解纠纷200余起,由原来的每年80余起下降到现在20余起,矛盾发生率呈现断崖式下降。
党群合力 人居环境焕新颜
“以前牛棚在屋边,房前屋后全是牛粪,臭味熏天,村委劝我将牛棚规整好,还补贴新建了牛棚,实现人和牛分离,院子干净了,牛越养越多了,日子也越过越红火了。”村民李志刚指着新建牛棚笑着说,他家的变化正是陇槐村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的一个生动缩影。
近年来,陇槐村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我的家乡我建设”大行动,注重凝聚多民族力量,组建4支由汉、瑶村民组成的党员突击队,采取“支委包片区、党员联农户”模式,积极引导各族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通过“党员户挂牌亮诺”激发示范效应,全村49名党员带头拆除乱搭乱建,带动群众清理“三堆”、种植绿化、建造篱笆,曾经杂物堆积的巷道变身花木扶疏的景观带,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我们的理念是花小钱办大事,不花钱也办事,靠的是党员带头干、各民族群众共同参与。”身为村党支部书记又是瑶族党员代表的李琼英坚定地说。她不光是这么说还是这么干的。她还亲自带领瑶族同胞用废弃竹篾编生态围栏,汉族村民用旧瓦罐改造花盆,让不同民族的文化元素在“乡愁记忆角”中和谐交融。
站在新修的观景台远眺,蜿蜒的村道串起一座座白墙黛瓦的农家庭院,党群合力攻坚、多民族共同描绘的“和美陇槐”画卷正徐徐展开。(邓思位 廖世孔)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