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民族齐团结 山水同奏和谐曲
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各族人民长期以来亲如一家,民族关系十分融洽,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当前,广西正进一步彰显担当,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做出积极探索。
为展示广西推进示范区建设的举措经验和先进典型,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统战部聚焦广西14个设区市,推出“建设示范区·亮点巡礼”系列报道,讲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西故事。
放眼桂林,山如黛染,水似碧玉。这里是大自然馈赠中华民族的瑰宝之地,是闻名世界的旅游名城、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及宜居宜养的生态山水名城。同时,桂林也是多民族聚居地区,2023年1月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
近年来,桂林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建设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为统领,持续在建设“五个家园”方面下功夫,打造特色品牌,彰显成效,把山水秀美的桂林打造成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阔舞台,生动诠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温度和力量。
打响民族品牌 传统旅游玩出“新花样”
在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的黄洛瑶寨,被誉为“天下第一长发村”,曾荣获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传统村落等称号,全屯共有96户364人,其中98%为瑶族同胞。
红瑶长发非遗传承人潘继凤和姐妹们在黄洛瑶寨歌舞场为中外游客展示红瑶民俗文化。精美的瑶族服饰、乌黑亮丽的长发、精彩绝伦的民俗表演……近一个小时的演出让游客们流连忘返。58岁的潘继凤激动地说:“以前生活全靠种田,如今我们可以参加舞蹈队演出获得报酬,制作特色绣品,经营民宿。收入比过去翻了将近两倍,生活真是一年更比一年好。”
2012年,“龙胜瑶族长发习俗”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红瑶长发文化由此声名远扬。黄洛瑶寨中,头发长达1米以上的红瑶妇女就有60余位,其中头发最长的达2.14米,曾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颁发的“群体长发女之最”证书。2014年,凭借红瑶长发的名气,黄洛瑶寨建设“黄洛歌舞”并正式向公众开放。从此,“黄洛歌舞”成为黄洛的重要旅游项目,也是当地群众的主要收入来源。
潘继凤介绍,歌舞设有山歌迎宾、晒红衣、婚俗表演、长发梳妆、团圆舞五个节目。表演场次和时间灵活,游客人数满12人以上即可开演,极大地满足了游客的观看需求。其中,最具龙胜特色的节目当属“团圆舞”。
共跳团圆舞蹈是龙胜深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特色举措,在龙胜的村村寨寨中广为流行。无论是大型演出还是节庆活动,都能看到“团圆舞”的身影。
传统旅游玩出“新花样”。“黄洛歌舞”独辟蹊径,将“团圆舞”融入旅游之中,带到聚光灯下和游客中间。宾客们在跳舞的过程中交流民族情感,极具融入感。旅游之路上的“团圆舞”不仅成为当地人的“幸福舞”,更舞动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以及国内外访客之间的团结和谐。
龙胜民宗局局长蒙云龙介绍,近年来,黄洛瑶寨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带动各族群众共同发展。2023年,黄洛瑶寨接待游客10多万人次,仅旅游歌舞表演收入就达392万元。
同时,黄洛瑶寨坚持“科技与旅游”两手抓,从过去只有传统的特色红瑶歌舞、长发梳妆表演等旅游项目,发展到引入科技实现农业产业升级、淘米水产品创新,实现了瑶寨的产业振兴,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带领各族群众奔着共同富裕幸福家园的目标前进。
社区“微治理”升温“大幸福”
九龙社区位于桂林市灵川县八里街开发区核心腹地,其中80%的居民为流动人口,瑶、壮、侗等少数民族人口1305人,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杂居新兴社区。
社区紧紧抓住民族工作与社区管理服务的结合点,以“有温度的服务,有质感的幸福”为服务理念,积极推动社区与机关、企业、医院、学校、家庭融合共建,构建社区治理共同体,形成区域统筹、多方联动、共建共享、高效的基层治理格局。
“我们以企业需求和服务群众为导向,依托社区‘志愿者驿站’、党群服务中心等阵地,联合结对共建企业为居民群众免费提供就业政策咨询、求职登记、信息发布等服务,与辖区企业联动设置‘妈妈岗’,有效拓宽了宝妈的就业渠道,同时缓解了企业的‘用工难’问题。”九龙社区书记罗小宁介绍说,目前社区已助力各族群众180多人在共建企业找到合适工作岗位。
外省苗族姑娘李国英因婚嫁来到九龙社区长期居住生活,她是园区企业“妈妈岗”的一员,孩子今年上小学三年级。李国英说:“以前找的大部分岗位下午都需要在岗,不方便接送孩子。现在‘妈妈岗’下午4点到5点之间可以休息一个小时,正好可以去接小孩,而且也不需要上夜班。”如今,李国英已在“妈妈岗”工作一年多,工作时间灵活,既能照顾家庭又有稳定收入。
九龙社区还与医院融合联动,开展“医惠民生”活动。目前已举办“送医进社区,健康进家门”“健康大讲堂”等活动16场次,服务居民群众2000余人次。通过多方融合共建服务,托起各族群众稳稳的幸福,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民族差距。
为了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各族群众“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能融入”,社区推进网格化管理,将辖区划分为8个网格,配置网格管理员,通过问卷调查、入户调查等方式对社区居民进行摸底调查,了解掌握人口基本信息和需求。
九龙社区居民雷大爷家里有三位老人,均患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尤其是雷大爷常年卧床。雷大爷的儿媳妇说:“现在好了,社区共建医院的医生会来家里给爸妈体检,化验结果也会送过来,我们的压力减轻了不少。”
九龙社区构建了“社区党组织+业委会+物业+网格员”的服务体系,吸纳党员、离退休老干部、保洁人员、物业保安等1100人建立“九龙管家”队伍,积极与各族居民联络、谈心、解困,通过每日巡、经常访、随手做、实时报、及时化,确保小事不出楼栋、大事不出社区。
张益龙退休后选择在八里街定居,自愿加入九龙社区“五色”志愿服务队——“石榴籽”平安志愿者巡逻队。这支巡逻队平均年龄55岁,在社区义务开展防灾防盗巡逻,承担起维护社区稳定、保障社区居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任务。
如今,这支义务巡逻志愿者队伍在社区的整合下已发展壮大到了50余人。他们既是社区的平安守护者,又是热心的纠纷化解者,更是合格的政策宣传员,见证着社区多民族“互嵌式”发展的幸福图景。
现在,张益龙逢人便称赞:“我们社区是多民族融合的大家庭,在这里生活既安心又幸福!”像张益龙这样在九龙社区实现安心幸福生活的各民族群众数不胜数。
九龙社区于2022年获评自治区第五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2023年获评自治区第九次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小桂花“绽放”大产业
走进桂花公社,迎接客人的是一株高大的桂花树,树龄已达180多岁,再往里走,矗立眼前的是一株更为巍峨的参天桂树,树龄高达380多岁。罕见的桂花古树,吸引不少游客打卡拍照。
寻觅万年桂花籽,留影七彩桂花雨……在桂林市桂花公社景区,游客们兴致盎然地参观桂花文化体验馆和桂花主题公园,开启一段“沉浸式”的桂花文化之旅。
桂花公社是桂林市顺昌食品有限公司旗下公司,2021年“三月三”正式对外开放,占地30多亩,由桂花文化主题公园、桂花文化体验馆、桂花树下度假酒店三个部分组成,是全国首家桂花文化沉浸式文化博览园。全公司657名员工,其中少数民族职员165人,占整体用工人数的25%。
“一到节假日,游客便会蜂拥而至。虽说会比往常累了一些,但是能让游客全方位体验到我们独具特色的桂花文化,心中很有成就感。”当地的毛南族姑娘叶欧在朋友的推荐下,于2023年入职桂花公社导接部游客中心,担任接待员一职。“公司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就业岗位,大家亲如一家人般共同做事,特别有干劲。”叶欧说。
除了扩充就业岗位,桂林市顺昌食品有限公司还在龙胜各族自治县成立分公司,带动和平乡金江村、泗水乡潘内村、伟江乡新寨村、平等乡甲河村等8个行政村的村民参与桂花种植,每年在龙胜收购干桂花约8.8吨。在确保获得最优质的桂花原料的同时,也实现带领村民增产增收、共同致富的美好愿景。
桂花公社在做大做强的同时,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依托自治区级非遗项目“桂花糕制作技艺”,桂花公社打造集研学、旅游、休闲购物为一体的旅游新业态,成为桂林旅游的“网红打卡地”。
唱红色歌曲、讲红色故事、民族技艺比拼、非遗传承手作等活动在各族职员和参访群众中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和向心力。
桂花公社经理胡元平介绍,桂花公社不仅设置有同心广场及民族特色文创产品展示区,还同步开发了系列桂花浓情研学课程,先后吸引了各级党组织182批次约7150名党员,以及约6.3万名游客及中小学生前来参观研学,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桂花公社景区作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积极做好“小桂花大产业”,以“淡淡桂花香 浓浓家乡情”为理念,将民族文化、传统商业、手工体验、休闲旅游、科研教学融为一体,开创桂林“工业+研学”“工业+旅游”“旅游+食品”“文化+旅游”的新型旅游业态先河,探索出“市场主导、政府助力、群众参与、各方受益”的发展新模式,实现桂林桂花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赢。2023年,桂花公社获评自治区第六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银涛、戴伟鹏、唐颖欣)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