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马:以“五同五共”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深走实

巴马“候鸟人”艺术团在排练节目。林冬摄
在寿乡文化广场,各族群众聚在一起对唱山歌;在新民社区广场,各族群众在此闲憩;在坡月村足拉同心文化广场,“候鸟人”艺术团正在排练节目……
近年来,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中,创新探索党建引领“五同五共”工作法,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思想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之中,着力构建“大产业、大旅游、大健康、大品牌”发展格局,促进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
思想同心,共植精神灵魂之根,共筑共有精神家园
巴马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定期专题研究民族工作,建立由26个县直单位组成的自治县民族工作委员会,制定完善工作规则和职责清单,着力构建“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
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村屯、进校园、进教材,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着力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传承、文化惠民、重点文物保护等“四项工程”,持续打造“三月三”、瑶族“祝著节”“盘王节”等文化品牌。瑶族“祝著节”、壮族“补粮敬老习俗”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构成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特征。
以创建文明城市为契机,把民族团结创建活动与“文明单位”“最美家庭”“星级文明户”等创建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各族群众争当创建文明城市的参与者、宣传者、志愿者和实践者。
经济同推,共树繁荣发展之本,共享富裕幸福家园
巴马充分发挥长寿康养优势资源禀赋,围绕健康食品、健康服务、健康科技三个核心业态,着力构建天然饮用水、长寿食品、健康医养、精品体育、会议会展、生物科技、特色医药等七大领域健康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巴马山茶油生态产业园、长寿食品加工标准厂房、赐福湖国际长寿养生度假区、世纪养生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
积极融入粤桂协作框架和全区全市战略布局,与深圳合作推进“深圳巴马大健康合作特别试验区”建设。连续成功举办五届中国—东盟传统医药健康旅游国际论坛。深度参与“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河百高速、贺巴高速、巴友高速、巴平高速、天巴高速相继建成通车,加速构建巴马“八线一环”高速路网。
坚定实施民生优先战略,在推进乡村振兴、重大项目建设等重大工作中,不断夯实群众物质基础。2023年,巴马群众安全感排在广西111个县级区划中的第5名;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33718元,同比增长3.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2597元,同比增长6.5%。
基础同建,共筑民族团结之基,共守互助和谐家园
巴马积极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民族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三项计划”,推动各族群众双向流动,9113个易地搬迁群众加快融入迁入地。
同时,通过完善旅游发展基础、强化旅游文化宣传、打造旅游文化精品、丰富旅游节庆活动、推进旅游居家康养等措施,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
结合巴马每年有10余万“候鸟人”到巴马旅居的实际,组建巴马国际“候鸟人”协会服务管理工作站,推动“老巴马人”以“我在巴马等你来”的热情为“新巴马人”营造“来了就是巴马人”的温情氛围。组织“候鸟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让巴马成为各族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有力依托。
生态同护,共保万物生命之源,共育康养美丽家园
巴马坚持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发展之路,持续擦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金字招牌,全力保护绿水青山。
坚持从立法层面为生态环境保驾护航。相继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巴马盘阳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巴马瑶族自治县包装饮用水水源保护及开发管理条例》,从法律层面明确保护巴马母亲河——盘阳河,规范县域内包装饮用水水源保护及开发。
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全天候监管机制。全面推行河长制、林长制,建设河长湖长视频监控系统,成立120多个重点村庄护河队护林队,全面实施环境保护网格化监管,对301条河流,8座水库以及全县森林进行24小时严格监管,全面改善河湖水质,实现盘阳河重点村庄污水治理全覆盖。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9.19%,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7.3%,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荣获“中国气候宜居县”“中国康养百佳县”“广西园林城市”“自治区健康促进县”,巴马命河入选“广西美丽幸福河湖”名单。
深入实施生态环境修复保护。统筹推进盘阳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施“两河一湖”即盘阳河、灵歧河及赐福湖生态修复保护工程,推进实施东巴凤革命老区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石漠化综合整治工程等三大生态建设工程,实现盘阳河、赐福湖重点村庄污水治理全覆盖。
社会同治,共铸文明进步之魂,共建互助和谐家园
持续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把人大、政协、各民主党派以及工青妇等人民团体的智慧力量凝聚到推动巴马高质量发展上来,推动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着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巴马、法治巴马。
在全国首开对长寿资源进行保护和管理先河,颁布实施《巴马瑶族自治县长寿资源保护条例》,启动推进《巴马瑶族自治县自建住房管理条例》的立法工作,不断提升民族事务管理水平。
创新构建“五位一体”农村信用体系,充分利用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的治理体系,将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先后在甲篆镇设立长寿养生旅游法庭,旅游诉讼服务站、警务站、旅游监察工作站、旅游纠纷调解室等,推广“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全程化服务”社会治理模式,为游客和“候鸟人”提供“一站式”服务,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寿乡大地绚丽绽放。(伍迁、李轶)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