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广西频道>>原创新闻

广西平南:创新种植模式 实现“一地三收”

2023年04月11日08:40 | 来源:人民网-广西频道
小字号

广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基地。莫舒华摄

人民网平南4月11日电 春播农忙之际,走进广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基地,一垄垄玉米、大豆幼苗迎风摇曳,寸寸新绿给农田披上绿装,几名村民穿梭其间,除草施肥。“目前已完成600多亩玉米和大豆的种植,社员正在进行田间管护。”该基地负责人廖柏奇说。

廖柏奇是平南县三联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2022年该合作社承包了这片土地发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实现玉米、大豆、马铃薯高产稳产、“一地多收”。近日,该合作社扩种大豆油料的经验做法——“创新种植模式  实现‘一地三收’”入选今年全国农民合作社典型案例名单。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在西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在平南县农业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该合作社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流转的1200亩撂荒地进行综合整治,带动周边农户连片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创建当时广西规模最大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基地。

播种机在示范基地作业。莫新雄摄

播种机在示范基地作业。莫新雄摄

“我们采取‘春大豆玉米种植+夏大豆秋玉米换茬种植+冬种马铃薯’一年三作的耕种模式,种植大豆玉米2500亩,马铃薯400多亩,此外我们还种植优质稻3600多亩。”廖柏奇介绍,经测算,带状复合种植年均亩产玉米1500公斤、大豆200公斤、马铃薯2000公斤,年亩产值7200元左右,比种植两季每亩增加收入 2700元。2022年,合作社年产粮食2810多吨、马铃薯800多吨,销售收入1400多万元,盈余180多万元。

“第一年就实现了玉米、大豆、马铃薯高产稳产‘三丰收’。”廖柏奇说,但这成果来之不易,因为基地有将近一半的地是撂荒地,“原来这里地势较低,水利失修,排水不畅,种粮效益低,加上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影响,没人耕种,久而久之就撂荒了。”

为了让撂荒地长出丰收田,当地政府和合作社都下了一番苦功。

2022年初,平南县出台粮食补贴、撂荒地治理等工作实施方案,成立5个农业技术指导工作组,对全县撂荒地进行摸底,找出土地撂荒原因和撂荒状况,并根据撂荒情况,对症切脉,将可综合利用的撂荒土地流转至合作社,同时出台奖补政策,补贴承包撂荒地种植粮食作物的合作社、种植大户。

“去年每亩撂荒地补贴110元,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每亩补贴200元。”平南县农业农村局种植股负责人陈光辉介绍。

有着撂荒地治理经验的廖柏奇积极响应号召,承包了1200亩撂荒地进行治理,铲除杂草杂树,翻耕土地,修缮灌溉水渠,建设育秧大棚,顺利种下2500亩大豆玉米。

广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基地玉米育秧大棚。莫新雄摄

广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基地的玉米育秧大棚。莫新雄摄

种植大豆玉米是该合作社的一次“尝鲜”。该合作社自2014年成立以来,就一直大力发展粮食种植,2018年获得“广西粮食种粮大户”称号,水稻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

据了解,该合作社现有农机具35台(套),标准化育秧厂一间、大型烘干厂两间,拥有育秧、耙耕、插秧、植保、收割、烘干等水稻生产全过程适用农业机械。在满足本社成员农机作业需求的同时,还能够向周边种植户提供社会化服务。2022年,合作社为周边粮食种植户提供工厂化育秧服务3200亩、机械化插秧5200亩、机收8300亩、烘干稻谷1800吨。

该合作社为社员提供无人机施肥作业服务。莫新雄摄

该合作社为社员提供无人机施肥作业服务。莫新雄摄

该合作社还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组织成员和周边农户开展粮食种植,集中统一采购生产资料、统一生产和管理规范、统一分拣、统一包装销售,与成员签订保价回收合同,实行保价收购、价格随行就市,2022年发展订单农业3500亩,销售粮食3800吨。同时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组织种植户广泛开展信息技术交流与合作,解决农作物种植产量和品质低下的关键技术问题。2022年举办生产技术培训班4期,累计培训农户820人次,带动非成员260户。(张芳 莫舒华 莫新雄)

(责编:张芳、许荩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