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深化创新驱动 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人民网南宁2月9日电 (记者 吴明江)2月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广西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推动一季度经济工作”系列主题第二场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众介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提供有力科技支撑”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记者从会上获悉,近年来,广西认真贯彻落实“加大创新支持力度,优化创新生态环境,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激发创新活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指示要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广西第十二次党代会等重要会议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重要部署,坚持“前端聚焦、中间协同、后端转化”,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实施科技强桂行动,大力培育发展新动能,充分激发创新活力,创新型广西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据广西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广西创新综合实力持续提升,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为54.82%,连续两年位于全国综合科技创新水平第二梯队。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指数连续6年进入全国前十;重大创新成果持续涌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实施重大科技工程,平南三桥成为全国首个荣获“中国钢结构金奖年度杰出工程大奖”的桥梁类项目,桂林橡胶设计院的“五复合橡胶挤出机头”荣获第二十三届中国专利金奖,涌现了中国首款农机电驱无级变速动力总成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区域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化布局持续推进,面向东盟科技创新合作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多个国家级创新平台获批建设,成功组建首家自治区实验室——广西新能源汽车实验室,全区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突破3800家。
与此同时,广西科技体制改革持续纵深推进,坚持“产业出题、科技答题”,推行重点项目“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实行科技项目经费“包干制”。广西坚持“带土移植”“厚土培植”培养引育创新人才。广西是全国首个成立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专项小组并迅即开展改革工作的省区,3项改革措施入选全国科技体制改革典型案例,出台《广西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广西还率先出台《广西科技创新条例》,是国家科技进步法新修订实施后全国首个颁布的地方性科技法规,第10届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科技列车河池行”活动等多项工作获得科技部领导肯定性批示。
据会上介绍,下一步,广西科技厅将坚持创新在壮美广西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聚焦自立自强,坚持政策为大、项目为王、环境为本、创新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教兴桂、人才强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产业技术攻关,聚合创新资源要素,聚拢各类创新主体,以创新发展引领经济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型广西,重实效,强实干,抓落实,奋力推动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一是聚合创新资源要素,做好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谋划设计。在自治区党委深改委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专项小组的领导下,加快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推动教育、科技、人才的协同联动、系统集成、一体发展,实现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四链”融合,全面提升建设新时代壮美广西支撑能力。
二是聚焦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集中高效的产业创新体系。坚持“产业出题、科技答题”,着力打好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实施科技“尖锋”行动,聚焦新能源汽车、工程机械等7大领域,依托骨干龙头企业,实施100项以上攻关项目,力争突破80项以上关键核心技术,争取更多特色优势领域创新能力进入全国领先行列。
三是聚力创新主体,大幅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广西将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推动国有企业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大力支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在桂发展,支持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2023年,力争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达到4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3800家,新认定广西瞪羚企业50家。
四是聚神创新使命和任务驱动,全方位提升创新体系效能。实施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提升专项行动,完善政府投入刚性增长机制和社会多渠道投入激励机制。加强科技计划统筹实施,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建设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和自治区实验室,探索建立跨学科、大协同科研组织模式,促进产学研有机融合。贯彻落实好《广西科技创新条例》和《广西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等法规政策文件,持续优化广西科技创新制度体系。
五是聚拢创新网络,加快建设面向东盟科技创新合作区。充分发挥广西的独特区位优势作用,实施中国—东盟科技创新提升计划和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专项行动,扎实推进面向东盟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持续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内区域科技交流合作,加快建设一批“科创飞地”“人才飞地”“离岸孵化器”等合作载体。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