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鹭缘未了
枢余老人从1982年便开启了义务护鹭之旅(2003年4月)。黄嵩和摄
“老爷子走了……”7月20日早上8点,积林打来电话,告知我黄枢余老人离世的消息。电话这头的我,一时有些回不过神来。
黄枢余老人生于1918年6月,曾是广西防城港市港口区光坡镇红沙村的老支书,20世纪50年代加入中国共产党,被村里人奉为做人典范。枢余老人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一年四季都坚持用冰凉的井水洗澡,习惯每天饮二三两米酒、喝几碗白粥,清淡饮食和豁达心态就是他的长寿秘诀。
上月底,枢余老人才刚过完104岁生日,这还不到一个月,便这样匆匆而去,临终前没有留下一句话。这似乎也在告诉我,生老病死乃自然规律,不可违背。老爷子已是这世间极其少见的长寿之人,104岁,那可不是谁都能企及的年岁。即便如此,老人的离去,仍让我心中有万般不舍。
北部湾畔的红沙村,红树葱郁,白鹭纷飞,碧海蓝天。尤其每年的春夏之交,一身美丽蓑羽的白鹭便会在这个美丽的海边渔村聚集繁殖,数千只鸟儿如同雪片般包裹着当地的竹木丛林。自1982年始,枢余老人一直把聚集在自家房前屋后的白鹭当作“吉祥鸟”,用数十年时光悉心陪伴。他自发执着保护白鹭的行为,不仅影响了一家四代人加入护鹭行列,成为名副其实的护鹭人家,还得到众多媒体及一些环保机构满满的赞誉,为防城港市获评第一个“中国白鹭之乡”作出了贡献。
2012年防城港市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白鹭之乡”。黄嵩和摄
2003年5月,我扛着照相机第一次走进红沙村,发现这里的白鹭近在咫尺,连鸟儿的眼睛都肉眼可辨。当时的感觉是,在这里拍到一张能获奖的照片似乎是条捷径。那时,我还不懂摄影,只是一个满脑子想着照片获奖、加入摄协的讨人厌的莽撞青年。就在那一年,我很幸运地与枢余老人相识。
2005年,枢余老人收我做义子,并按照当地习俗举行了仪式。从此,我成为了黄家“老四“。那时,我发现老人一家生活并不富足,尤其他和三儿子积明一家住的还是土坯瓦房。刮风下雨时,房子便会漏雨积水。然而,即便如此老人仍会背着家人花钱买肉来喂养受伤的白鹭。
红沙村距离我居住的防城港市区约40公里,在没买小车之前,我总是骑着摩托车往返。为了便于拍摄,好几年的鸟季我都吃住在老人二儿子积林家里。
多年相处下来,枢余老人的淳朴善良深深地感染了我,也让我的摄影观念逐渐发生变化。我开始明白摄影不能单单为了追求“美”,更不应该急功近利。摒弃浮躁,我开始着手研究、观察鹭科鸟类的栖息行为习惯和相关物种知识,也开始了关于摄影的独立思考,同时也很希望能帮助到护鹭老人一家。
枢余老人抬脚的动作被站在水牛背上的小白鹭偷偷模仿了去(2006年6月)。黄嵩和摄
2006年,我拍摄的一张枢余老人和白鹭的照片意外地获得“美国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赛”(中国赛区)一等奖,红沙村一时间声名远播,受到外界的广泛关注和各级媒体的报道。之后,当地政府投入资金营造鹭鸟栖息环境,同时改善护鹭人家的居住条件,红沙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白鹭保护自然生态游览区,纷至沓来的游客也给黄家人带来了收入。2014年,央视科教频道制作了专题片《白鹭缘》,介绍了摄影师和护鹭人家的故事以及他们义务护鹭的历程。在这期间,各级领导也不时造访红沙村,看望慰问枢余老人。
在红沙村12年的拍摄经历,与护鹭人家20年的友好相处,让我更直观地感受到摄影所发挥的社会价值,为我之后成长为一名专业野生动物摄影师奠定了基础。
枢余老人迎来104岁生日(2022年6月)。黄嵩和摄
“霜衣雪花青玉嘴,群捕鱼儿溪水中。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白鹭有着雪白的羽翼、灵动飘逸的姿态,千百年来吸引了不少文人骚客对它进行细腻的描写。“有白鹭栖息的地方一定是个好地方!”这也是人们对美好自然的向往。
天无涯兮翅有痕,海有角兮归有巢。
7月21日,家人依当地习俗为枢余老人举行了隆重而简洁的葬礼。这天数百只白鹭巧合地出现在黄家人的水田边,这曾是老人牧牛的地方,白鹭时飞时停,久久徘徊……(黄嵩和)
延伸阅读:
黄嵩和,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广西摄影家协会会员,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多年来一直关注广西独特珍稀野生动植物并进行拍摄,已出版多本个人专著,在国内、国际专业性摄影比赛多次获奖,所拍摄的白鹭、东黑冠长臂猿、白头叶猴、冠斑犀鸟、金花茶等专题作品大量发表在国内外知名报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