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创新举措筑牢防贫坝 踔厉续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2022年,南宁市乡村振兴局按照党中央、自治区党委以及市委的决策部署,通过“四个创新”举措赓续发力;在中央一号文件实干抓振兴的号角声中,笃行不怠,踔厉续写南宁乡村振兴新篇章。
创新举措筑牢防贫坝,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早在2021年3月30日,南宁市就创新制定了《南宁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建立健全防止返贫致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方案从压紧压实工作责任、优化财政保障政策、建立监测管理和帮扶制度、强化产业扶持、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等五个方面出台14条硬核举措,为全市相关部门提供了工作遵循。
说起这个方案,南宁市副市长、乡村振兴局局长刘宗晓连说出四个“早”:“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南宁市是全国脱贫人口最多的首府城市,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千差万别,虽然当时还没有同类指导性文件、其他城市也没有可借鉴的做法,但我们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早谋划、早预防、早筹备、早行动。”
但真正落实“四早”就要有一双“未卜先知”的眼睛。2020年底,在全国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中,南宁市未消除风险的监测对象尚有5069户18041人,分布在南宁市12个县区,监测起来困难不少。
为此,南宁市提出要开发一个将防返贫监测的数字化智能平台的构想,将原来的被动监测上升至事前预防。说起防返贫监测的小程序开发过程,南宁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曾祥彩回忆:“时间紧迫,同事们经常忙得两头不见日头,住在办公室也是常有的事。”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1年初,南宁市开发出返贫监测信息小程序。小程序以自治区防返贫监测数据为基础,联合南宁市大数据发展局,组织教育、民政、住建等19个相关行业部门,通过数据分析和比对,对于农户生产生活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做到“一键”查询。
据介绍,2021年,南宁市通过小程序筛查有返贫风险并及时帮扶的共47825人。2022年,返贫监测信息小程序将继续发挥效能,通过“一比二核三解决”的严格工作程序筑牢防贫坝。
“要设立一个‘专项基金’,动员社会力量也能精准参与到返贫风险群众的救助工作中。”在脱贫攻坚收尾阶段,南宁市委、市政府的相关领导在调研中几经研讨后,创新性提出设立“防返贫基金”的构想。
“防返贫基金”是由南宁市乡村振兴和防止返贫致贫指挥部依托“中华慈善日”等时间节点,动员全市机关事业单位、爱心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广大市民所募捐社会资金,对因病、因学、因灾、因意外事故有返贫致贫风险的四类人群实施精准救助。该基金由南宁市慈善总会统一接收和专户存储、发放。
2020年末成立至今,南宁市慈善总会已经在“防返贫基金”池中,为876名符合条件的群众发放603.85万元救助资金。2022年,南宁市乡村振兴局还将多渠道筹措“防返贫基金”,对符合条件的对象给予精准救助。
以点带面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全产业链赋能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
既要救群众于水火,更要为群众谋福祉。根据各县区对421个脱贫村的精准摸排结果,经充分研讨和论证后,2021年8月,南宁市创新确定了25个市级重点帮扶乡镇、129个重点帮扶村。希望通过政策倾斜、资金倾斜、企业帮扶等方式,变短板为样板,进而带动全市的乡村振兴工作。2021年,南宁市已落实2.54亿衔接资金切块下达到重点帮扶地区。
马山县林圩镇新华村是129个重点帮扶村之一,针对该村人均耕地不足0.5亩的实际,2018年以来,帮扶工作队始终把特色产业发展作为群众增收的突破口,支持和帮助该村发展沃柑、芭蕉以及蛋鸡、肉猪等种养殖产业,有了产业的支撑,新华村迸发出新活力。根据重点帮扶计划, 2021年底,南宁市对该村的胜翔肉猪养殖合作社投入106万元扶持资金 ,助推该村肉猪产业发展壮大。
“做梦没想到,我还能带领乡亲们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该合作社的发起人、2016年才脱贫的村民陈仁利介绍,随着合作社不断壮大,除带动本屯及周边两个屯67人靠务工增收致富外,也利用粪肥资源带动该村冬瓜、油茶、沃柑等400余亩农作物种植。2022年,合作社计划养殖4000头肉猪,叫响新华村肉猪品牌。
该村第一书记吕相华介绍,2021年,新华村仅肉猪养殖一项,年产值就高达1000多万元。“在不久的将来,产业链相对完善、盈利模式先进的现代化肉牛养殖基地将落地新华村,带动新华村产业融合发展。”
据了解,2022年至2025年,南宁市将按每个重点乡镇不低于500万元、每个重点村不低于100万元的标准下达帮扶资金,确保到2025年建成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镇,以点带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提质。同时,针对中央一号文件要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要求,南宁市决定推动乡村振兴“6+6”全产业链发展,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进一步发展壮大脱贫地区特色优势产业。2022年,南宁市将至少支持10个重点乡镇、40个重点村发展乡村振兴“6+6”全产业链项目。
挖掘生态潜力 “山水生金”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乡村振兴有力支点
要使八桂大地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美丽形象的发力点。
位于南宁市上林县大明山东麓半山腰的下水源庄,因空气清新风景秀丽前来旅游观光的人络绎不绝。村民顺势而为,将自家依山而建的房屋打造成民宿。
“客人来我们这里,就喜欢在大樟瀑布、一线天瀑布游玩,再吃点农家小菜,享受悠闲的乡村生活。”上林县大丰镇东春村下水源片区党支部书记莫明文是当地最早办民宿的五人之一。20多年来,莫明文不仅通过民宿改变了贫穷的生活,也带动乡亲们实现共同富裕。
据莫明文回忆,20多年前,好客的村民们只是想让前来观光的客人住得舒服一些,就整理出几个房间,每个房间收五六十块钱。“没成想,当时的一点善心演变成了现在民宿产业,成就了我们全庄的人。我们村的竹笋、土鸡等土特产供不应求。”莫明文说。
目前该庄91户村民有32家做起民宿生意,床位数约800张,年收入1000万元以上。而上林县,正在沿着清水河一带,打造成集文化、餐饮、休闲、体验于一体的民宿集群,目前,已发展民宿132家。而马山县则依托奇绝的山秀美的水,打造出攀岩特色体育小镇等“体育+”融合发展的振兴发展模式, 吸引大批中外游客前来体验、旅游,形成较强的品牌效应。
近年来,南宁市把生态优势转变发展优势,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将民宿、农家乐等产业转化成实现乡村振兴的有力支点,不仅盘活了乡村闲散劳动力,同时也产生出强大的磁石效应激发出更多年轻人返乡创业的热情。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南宁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王洪波说,南宁市将要统筹好产业发展、生活富裕与生态良好之间的共融关系,让更多的“金山银山”释放生态红利。同时,紧盯易地搬迁群众的后续扶持,挖掘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和社会力量帮扶等“三类帮扶”潜力,勇担重任、勇毅前行,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穆德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