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六大举措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2021年05月31日17:05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
 

  2021年5月21日,从广西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广西实施六大举措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一是出台多项规划纲要,切实推进保护工作。广西印发实施《广西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3~2030年)》,明确了广西现在到2030年生物多样性保护总体目标、战略任务。同时围绕行动计划,先后编制出台了《广西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内陆)规划(2017-2030)》等多项规划,把优先区域的保护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群众生活水平提高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优先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能力,为国家和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二是大力开展生物多样性评价和监测,积极推进濒危物种保护与救护繁育。全区大力开展湿地资源、动植物资源、外来入侵物种、重要野生生物物种资源原生地保护和受威胁状况等调查,在弄岗、大瑶山、猫儿山、木论等自然保护区设立大样地开展生态定位观测,组织开展白头叶猴、东黑冠长臂猿、德保苏铁、海南风吹楠和凹脉金花茶等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和极度濒危野生动物的调查和保护。白头叶猴、黑叶猴、东黑冠长臂猿、穿山甲、瑶山鳄蜥、冠斑犀鸟等极度濒危野生动物拯救保护与人工繁育工作有效推进,广西特有的白头叶猴种群数量已由早年的598只增加到目前约1300只;东黑冠长臂猿由原来的3群发展到了5群,个体数量由22只扩大到了35只。成功开展黑叶猴、瑶山鳄蜥、穿山甲等物种的野外放归活动。

  三是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保护生物栖息地。通过60多年的努力,全区建立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地223处,其中自然保护区78处、森林公园61处,湿地公园24处,风景名胜区33处,地质公园23处,海洋公园2处,石漠公园2处。全区自然保护地空间面积为225.6万多公顷,占广西陆域国土面积(2376万公顷)比例9.49%,形成了类型多样、功能齐全、覆盖面广的自然保护地网络,在保护生物多样性、重要及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涵养水源、保存自然遗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据初步评估,广西自然保护区网络包含了广西境内绝大多数重要陆地自然生态系统类型、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和野生维管束植物种类,有效地保护了90%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类、82%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类以及31%的红树林,在广西的自然保护和生态建设中具有重要和关键的地位。

  四是加强国际合作,扩大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影响力。广西大力加强与越南等邻国以及有关国际组织之间的交流合作,成功实施多项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项目。与越南高平省签署《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谅解备忘录》,为广西与越南在跨境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对话及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与越南定期召开东黑冠长臂猿中越跨境保护研讨会,并制定《东黑冠长臂猿跨境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6-2020)》,进一步加强对东黑冠长臂猿的跨境保护。组织实施大湄公河次区域核心环境项目—中越跨境生物廊道建设项目积极推动大湄公河次区域环境核心项目(CEP)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BCI)二期项目,增强破碎生境的连通和配置效果,促进生物的交流与迁移。山口和猫儿山两处自然保护区加入“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山口和北仑河口两处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五是全面加强野生动物资源管控。2020年全区隔离封存养殖场所2000多家,涉及动物2000多万只;清查无证养殖场所近2000家,涉及动物350多万只。开展常态化联合执法专项行动,2020年共计查处涉野生动物行政案件159起,扣缴野生动物33461头/只、野生动物制品22314件/张。2020年6月16日,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自治区林业局、财政厅联合印发《广西人工繁育陆生野生动物处置指导意见》,为各地后续处置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持。

  六是开展生物多样性宣传,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广西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爱鸟周等主题日活动为契机,积极制作生物多样性保护主题文化宣传产品,组织媒体开展集中采访报道,通过社区宣传、广场宣传、媒体宣传、网络宣传等方式方法,大力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活动。自治区林业局注重依托社会公益组织深入社区、乡村和学校,开展野生动物保护摄影、书法、征文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并积极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野生动物保护,构建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志愿者参与、社会协同”的野生动物保护新局面。

  据悉,广西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珠江流域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生物多样性居全国第三位,已发现和命名的陆生脊椎野生动物种类达1151种,居全国第二位,野生维管束植物高达8562种,居全国第三位。已建成自然保护区78个,其中国家级保护区23个,在国家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张雷)

(责编:王勇、许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