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在元宵节当天,南宁市内各大博物馆、图书馆结合元宵节传统文化习俗,推出了亲子手工、元宵节文化解读、古诗词赏析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元宵节活动,与大家一同度过中国春节年俗中的重要节令。
当天下午,在南宁博物馆一楼大厅,6岁的轩轩正和妈妈李女士一起制作元宵宫灯。李女士负责看说明、递材料,轩轩则担当“小工匠”。看着花灯渐渐成形,轩轩不禁露出骄傲的神情。“春节期间我们已经来博物馆看了牛文物联展,小朋友对古代文物很好奇。”李女士说,博物馆里过节挺有氛围的,还能增强孩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说到元宵节,必不可少的活动就是猜灯谜。广西民族博物馆特别推出“趣猜灯谜赢好礼”“民族萌娃消消乐”和“记忆碎片——文物拼图”三大“指尖文物”手机游戏,参与者均有机会获得花山系列真丝丝巾、12世居民族萌娃摆件等该馆研发的文创礼品。
南宁市少儿图书馆则为小读者们准备了脑力大挑战,邀请大家一同参与“正月十五‘宵宵’乐”乐猜灯谜活动,此外还带来了“穿越三千年文化,五百步长街谜花红”线上花灯展,向大家推荐走马灯、龙灯、宫灯等传统花灯的制作技艺和文化内涵,让大家足不出户也能赏灯、游灯展。
元宵节作为喜庆热闹的春节之尾,是中国年的“压轴戏”,那么古人又是如何度过元宵节的?广西博物馆通过微信公众号推出“诗词里的元宵节”,带领大家穿越至隋、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感受古时元宵节的欢乐情景。
例如,唐代李商隐《观灯乐行》,记录了唐代元宵节“玩灯”习俗,民间艺人或表演各种奇术异能,或载歌载舞;宋代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描写了青年男女趁着元宵观灯的机会,约会心上人的场景;明代唐寅《闹元宵》取材于乡村,展现了灯月映照下乡村女子青春焕发、喜气洋洋、尽情欢笑的美好时刻。
为了让大家更加了解古人的习俗和文化,广西博物馆还以“馆长说宝”微视频的方式,晒出两件馆藏国宝——扶桑树形铜灯和羽纹铜凤灯。其中羽纹铜凤灯造型独特,并采用了汉代分铸法,凤鸟颈部由两套管衔接,可自由转动和拆卸。最为精妙的是,每当点燃灯盏中的蜡烛,烟灰经灯罩纳入颈管,再由颈管导入腹腔,最后融入水中,可谓汉代首创的“环保灯”,令人叹为观止。(记者陈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