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以来,北海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智慧北海”建设,并把“数字平安北海”作为“智慧北海”子项目来统筹推进,与“智慧北海”同步研究、同步部署、同步推进、同步落实。北海市积极落实自治区党委政法委提出的“智慧政法”建设要求,全市政法各部门围绕提升政法信息化水平,先后启动建设政法大数据跨部门办案平台、综治诉求服务平台、“智慧法院”“北海市公安局涉案财物管理信息平台”“北海市公安局积分量化管理信息平台”等一批政法信息化平台项目,为实现“智慧政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司法需求,推动北海政法工作跨越式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统筹推进 全面提升平安北海数字信息化建设
坚持科技支撑,不断提升智治工作水平。北海市委政法委统筹推进数字平安北海规划编制,加快推进“雪亮工程”项目建设实施,用科技信息化手段不断提升全市政法工作水平。2020年9月在铁山港区推行开展跨部门办案平台试点工作,打破政法部门数据利用壁垒,以公检法司一体化办案联动与协调为目标,按照“数据互联互通、统一证据指引、全面智能应用”的要求,实现政法单位协同办案、现代科技相互支撑作用,提升政法工作智能化水平,促进办案效率大幅提高,有效解决政法机关“案多人少”的问题。至2020年10月28日,铁山港区公安部门通过该平台推送案件24件,检察院接收成功18件,其中有8件批捕10件起诉;7件批捕案件已将通过平台送达公安部门,2件案件通过平台移送法院起诉。
畅通举报渠道,搭建综治诉求服务平台。为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忧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全面提升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北海市委政法委上线运行了“北海市综治诉求服务平台”。该平台为群众拓宽了综治方面诉求渠道,主要帮助群众化解矛盾纠纷、治安隐患、传销诈骗、消防隐患、邪教危害、执行拖欠等问题,群众可以通过“北海政法”微信公众号或小程序二维码,注册进行投诉举报,诉求人提交诉求后,平台将第一时间流转至有关部门办理。2020年10月20日上线运行,至11月6日共受理群众综治方面的诉求95件,办结结案36件,有效地提升了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同时,通过平台分析研判发现并处理潜在的个人矛盾风险3起,切实将矛盾风险化解在一线,确保风险不外溢、不外扩。
创新开发应用,大力提升综治治理水平。不断优化拓展综治信息系统应用模块,与公安户政部门沟通对接,进一步完善人口基本信息采集工作,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加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上线网格“微连心”小程序、综治“矛调中心”等线上平台,实现矛盾纠纷线上诉求、线上流转、线下办理、线上反馈。
做强智能化防控手段 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北海市依托综治中心,积极发挥“综治信息平台+雪亮工程+综治视联网” 三网融合工程信息化功能,切实提高疫情防控和服务管理的实效。
一是“综治信息系统+疫情排查模块”,确保“内防扩散”追溯源。在综治信息平台研发“疫情排查模块”,全面录入网格排查的各类人群信息,并通过每日“四比对”工作机制,即重点人员总数比对、湖北购房人员比对、入住酒店外省人员比对、购买发烧药和因发热就诊人员比对。对研判排查出来的重点人员,及时推送给各战区核查,对疫情高发地区进入北海的人员全流程追溯管控。疫情期间,高效完成信息比对23万多条,核查重点数据5万多条。
二是“雪亮工程+可视化排查”,确保“外防输入”做到位。充分运用综治视联网、视频监控势和空中无人机巡查等措施,进行全景式可视化扫描排查,筛选10650个天网视频摄像头,实现对机场、口岸码头、动车站、汽车站等105个重点部位实时视频督察,进行网上视频巡查10万余次,发现问题54个。
三是“综治视联网+多元人文关怀”,确保服务防疫“双保险”。坚持“来了北海就是北海人”的理念,对外省籍居家隔离人员通过综治视联网系统开展视频点对点、面对面的远程服务管理,及时掌握15000多名居家隔离人员的身体情况和日常需求,协助采购生活必需品,鼓励他们安心居家隔离,在赢得群众的高度好评的同时,也避免了一线人员上门入户发生感染,实现服务防疫双到位。
“智慧法院”实现 “审判流程网络化、庭审活动数字化、卷宗管理信息化、司法信息公开化、行政办公无纸化”
北海法院系统全面推动“两个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建设,着力打造集约高效、多元解纷、便民利民、智慧精准的现代化“一站式”诉讼服务体系。2019年至今,全市法院为群众提供网上缴费、查询、阅卷、庭审等各类服务3万余次,接听12368诉讼服务热线提供诉讼咨询、案件查询等1641次,连续四年实现“零非访”,全方位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智能设备助力智慧化体验。在办公大厅建成电子寻路、智能导诉系统,指引来访群众快捷直达;建设智能法官信箱系统,实现诉讼材料“不限时”互动式呈送,保障安全“速递”“云立案”“云服务”零行程办理;积极推广“互联网+服务”等模式,实现立案、查询、判后答疑等26项诉讼事务线上办理,让群众享受到“指尖诉讼”的便利。“一站式”诉讼服务建成包括导诉分流,网上阅卷,速裁快审,法律援助,信访接待等15项功能的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为当事人提供全方位的“一站式”高效服务。
智能司法保障审判抗疫“两不误”。为切实解决疫情防控期间群众的司法需求,全市法院系统全面拓展“云端”司法功能,为群众带来智能精准的司法审判新模式,疫情防控期间全市法院审结各类案件8539件,同比增加16.92%。一是“云间”审判大有作为。广泛应用 “云间”庭审、调解和微信视频询问等在线系统保障审判工作有序推进,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流动和聚集,服务保障疫情防控大局。二是“三方庭审”大显神威。通过“法官在法院,公诉人在检察院,被告人在看守所”的三方在线模式审理刑事案件,实现疫情期间“打虎扫黑”不停歇,维稳治乱不间断。三是“智慧”执行成效突显。落实现代化执行指挥中心一体化建设,实行统筹资源、统一管理、集约利用,推进执行工作从“各自为战”到“团队作战”再到“合成作战”的转型升级,实现社会纠纷联动化解、重大疑难案件通报会商、执行资源信息共享的全市“一盘棋”格局,突显“1+1>2”的效果。四是科技法庭助力“阳光审判”。所有审判法庭全面配备科技法庭系统,完全实现庭审全流程依法公开和庭审记录电子化、证据展示现场化、资料查询同步化、录音录像全程化,深化司法公开,促进司法公正。
智慧科技支撑审判保障能力现代化。在办公区建成人脸识别及智能访客系统,实现对来访人员自动识别、跟踪搜寻和精确统计,实行智能化实时动态管理,对闹访人员、失信被执行人、公安网上追逃人员等重点人员进行分类管理,实时监控预警,全力保障机关及来访群众安全。同时对标对表最高人民法院的建设标准,不断提升警备安全防范设施规范化、标准化水平,全面建成全区法院第一个高标准“六专四室”规范化建设法院,成功打造全区法院推广的“北海模式”,实现安保、安防“零事故”。
聚焦自主创新 全面提升公安科技信息化水平
畅通案件侦办工作的“最初一公里”。北海市公安局坚持以信息化建设为重点,先后投入180多万元建成四大信息系统,实现了警情的归口入网和全程回溯,有效解决受立案“最初一公里”的监管难题。一是研发多元素一体化智能接报警系统。融合电子双屏、4G执法记录仪、快速扫描仪等基础设备,运用人像比对、语音合成、智能感知、人员信息自动获取等最新科技,成功研发智能接报警系统,实现接处警全流程同步监管,大幅度提高接警登记效率和执法透明度,有效保障报案群众和法制部门的监督权。二是研发阳光自助报警系统。依托阳光警务自助终端的身份证OCR识别、智能笔录、电子签名等技术,为群众提供自助报警服务,该系统可实现警情的自动生成、流转,接报案回执和查询方式的自助获取,报案材料自动分类、上传,有效解决“三个当场”制度(当场进行网上接报案登记、当场接受证据材料并制作《接受证据材料清单》、当场出具接报案回执并告知查询案件进展情况的方式和途径)执行不力的问题。三是研发微信自助报警程序。在群众使用最广泛的微信APP上搭建自助报警程序,智能受理诈骗、盗窃等常见侵财类报警服务,自动生成报警笔录,打造群众“掌上公安局”。四是研发智能案管系统。打通警综平台数据交换通道,设置行政、刑事案件超期预警功能,在办案平台滚动展示即将届满案件的编号、名称、流程、结束日期等信息,方便法制部门和办案部门跟踪督导。
聚力警务科技创新,破解涉案财物管理难题。“案多人少”是长期困扰执法规范化建设的突出问题,北海市公安局围绕涉案财物管理中“底数不清晰、管理不规范、监督不到位、出口不顺畅、预警不及时”等突出问题,创新研发了“北海市公安局涉案财物管理信息平台”。截至目前,已向该平台录入案件850件,管理涉案物品4281件,其中行政案件 2142件、刑事案件2137件,涉案款144.887万元。目前该系统同步在贺州富川县推广使用,实现了 “一码全程跟踪、一网多维监督、一档即时展示、一地集中保管、一键实时提醒”为核心的功能布局,相较原来的管理方式节省了大量警力资源,大力提升了2.5倍工作效能。
推行“两线”办理,做好“放”文章,提升办事便利度 。北海市公安局对接对标“广西数字政务一体化平台”公安政务审批服务事项,做到线上“一网通办”:一是积极探索将电子印章营业执照的应用范围逐步扩大到公安印章等政务服务领域,简化企业印章刻制网上网下办理流程,推动电子印章与工商、税务、社保、住房公积金开户登记等事项实现网上受理“一网通办”,做到一点登录、一键秒批,降低了企业开办成本,助力政府审批事项加速跑。二是对“广西数字政务一体化平台”涉及公安业务28项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全部推行“网上办”,指导企业群众通过互联网电脑或手机APP网上办理政务事项,自7月份开展“网上办”事项上线以来,依申请事项网办率达100%。交警部门大力推行线上处理交通事故力度,推动“交管12123”APP的使用,多种渠道全面提升事故互联网处理率。近两年来,北海市通过“交管12123”事故互联网快速处理系统处理道路交通事故共7638起。
推进三化工程,让居民畅享平安幸福之家
依托信息化,实现视频监控全覆盖。海城区在有条件的小区增加安装监控探头,升级小区车辆识别系统、门禁系统,动态识别车辆、人脸,使公安机关能第一时间掌握小区的动态,及时处置可能发生的警情。如中安止泊园小区推动全覆盖安装智能监控系统,实现对小区人、车、物的全维感知、智能识别、全程跟踪,并依托该智能化系统,强化对涉传销人员的动态管控,使其“进不来,住不下,干不成”,有效铲除传销“毒瘤”。止泊园小区由原来的传销“重灾区”小区变化“零传销”小区,成为海城区无传销小区示范点。
推动智能化,实现实时记录自动预警。北海市公安局银海分局结合实际开发应用“北海市银海区出租房屋租赁管理系统”,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实现在网上就能完成相关业务办理,既方便了群众,也提升了公安工作信息化水平。同时结合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进一步了规范房屋租赁管理,加强对房屋租赁的管理,与出租人共同核查承租人相关信息,最大限度杜绝出租房屋用于从事非法活动。着力设计研发“智慧小区”APP,将实现数据集成研判、智慧安防再升级。银海区在海岸华府小区推行“1号社区”微应用,集成智能门禁、物业服务、生活缴费等功能,并不断接入各类社会信息,依托海量数据和云计算分析,为防范化解社会重大风险提供预警信息。
做到便利化,实现群众少跑腿、不跑腿。北海市公安机关以小区警务室为依托,把服务申领二代身份证、居住证、户口迁移等流程上墙,开通户籍上门服务、预约服务和网上服务,居民在家门口可以通过“三合一”自助机一站式办结公安户政、出入境和交管三个警种的35项业务,让群众少跑腿、不跑腿。
为金融司法展“互联网之翼”,助金融活跃城市燃“风火之轮”
4月初,北海两级法院联合市金融工作办公室、人民银行北海市中心支行、银保监会北海监管分局,举办“共建金融司法联动”系列活动,为广西首批2个互联网金融巡回法庭揭牌,启动广西首个金融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北海中院发挥审判职能服务保障金融产业发展意见和全区首个金融司法联动机制,举行北海市法院与金融部门司法金融联动联席会议和北海市法院护航金融发展座谈会,全面听取联动各方及北海部分企业代表意见建议,主动围绕北海市委、市政府创新发展以金融业为龙头的高端服务业的工作思路,积极推动现代金融要素集聚,着力打造“金融活跃城市”北海新名片的工作重点,为北海法院金融司法工作插上“互联网之翼”,全力助推北海建设“金融活跃城市”点燃“风火轮”。
信息化水平提升是新时代的重要衡量指标,随着北海“数字平安北海规划”提上日程和“雪亮工程”的建设实施,信息化发展将为北海政法工作带来重大改变和创新,北海政法队伍以持续推进现代科技与政法工作的深度融合,坚决贯彻落实“保一方平安,促一方发展,正一方风气”的工作要求,奋力谱写北海政法工作新篇章,为建设富强开放生态文化幸福新北海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北海市委政法委)